□记者 季张颖
本报讯5年来,上海牢记总书记嘱托,探索形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上海模式”。作为承担着上海80%生活垃圾转运处置任务的上海城投,从科学规范抓紧分类中转运输,精准高效抓实分类处置,到推动完善老港“四统一”管理,助力上海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有力打开垃圾分类标准化、精细化、资源化、智能化管理的新局面。记者获悉,目前通过搭载“数字+”,上海已实现16个行政区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和处置数据可实时收集、生活垃圾全程可追踪溯源。
2019年开始,上海垃圾分类全产业链急待转型升级,传统的垃圾运输处置业务面临巨大变革。其中,中转站即是衔接垃圾分类前端收运和末端处置的关键一环。记者获悉,截至目前,上海城投建成运营了12座生活垃圾集运中转站(含3座集装化转运码头),设计转运能力达15000吨/日。
为了确保分类作业过程中“异味不外流、液体不渗漏”,上海城投还通过硬件改造与软件升级,从收集、压缩、中转及水上转运等各环节实行了全密闭管理。目前,有害垃圾收运网络体系也在全市16个行政区实现了全覆盖。
据介绍,上海城投目前建成运营生活垃圾焚烧厂11座,生活垃圾焚烧能力达18500余吨/日,占上海全市生活垃圾总焚烧能力的60%以上。焚烧系统均采用国际先进的炉排炉,烟气排放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上海市地标和欧盟标准。上海城投还建成运营湿垃圾厂5座,补齐上海城市湿垃圾处置的“空白”领域,处理能力3530吨/日,占上海全市湿垃圾资源化总能力的50%。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三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项目建成后,老港基地湿垃圾总处理能力将达到4500吨/日,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湿垃圾深度资源化利用基地。
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是垃圾处置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上海城投积极探索“两网融合”模式,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点-站-场”运营体系,大力发展干垃圾焚烧发电,有力拓展湿垃圾制沼发电、沼渣利用,引入生物技术分解厨余垃圾,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化”,不断擦亮上海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记者获悉,目前,上海城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已覆盖嘉定、青浦、徐汇、黄浦、浦东、静安等六区,布设回收点位5210个、沿街开放型示范点6个、中转站35个、集散中心3个,5年来,“玻、衣、塑、纸、金”全品类回收量累计达到35.1万余吨。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