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法治文萃

“研学”大热 市场如何规范发展?

本文字数:4038

资料图片

据新华网报道,当前研学活动受热捧,红色研学、科技研学、乡村研学……研学主题更为丰富,研学范围更为广阔。然而,随着研学市场的日益扩大,也出现了良莠不齐、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等问题,一些地方已通过建立公开遴选机制着手规范。

各地“研学热”恢复明显

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已经纳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广东、浙江、江西等地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研学基地,制定了研学的具体实施意见。

“双减”背景下,父母更加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研学让孩子走出教室,探索自然,接触社会,通过实践体验达到“知行合一”。这种教育形式已被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广泛认可。

在茶研园里参与茶叶的生产过程,徒步森林认识生物多样性,在果园里撸起袖子耕地翻土……5月24日上午,江西省南昌市湾里管理局第三小学300余名学生走进梅岭研学小镇开展“红色、古色、绿色”三色文化研学活动。今年这里已接待当地研学团队8万人次,预计全年将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研学团队20万人次。

在广东,科普类研学比如参观港珠澳大桥,乡土民俗类研学比如体验农耕劳作,历史文化类研学比如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等一直是热门之选。稻喜文化旅游发展(广州)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冯志威说,他们在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米埗村结合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民俗文化体验和非遗传承研学项目,仅一个小村庄,今年累计接待近万名中小学生。

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常务副会长张萌说,2023年春节过后,广东省研学市场迅速回暖,省内中小学从3月份开始轮期排班参与研学旅行实践活动,有些服务机构仅3月份1个月的接待量就达8万人次,有的基地甚至每天接待超过3000人次。

浙江文旅机构相关人士透露,浙江今年“五一”期间省内亲子游中四成以上为周边研学项目,涉及红色之旅、宋韵文化、乡村振兴、山海协作等多个主题,其中亲近自然和文博探秘类项目尤其受欢迎。

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研学市场近年来增长迅猛。按照相关规定,学校通常安排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参加研学旅行。业内人士估计,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超千亿元。

然而,随着研学市场的复苏,多方抢滩、价格虚高、货不对板等问题也不时暴露出来。记者采访发现,浙江省内经营研学业务的机构数千家,其中不少为各种培训机构、俱乐部、教育服务咨询类企业,未必具有委托开展研学的文旅资质,研学项目质量也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

近日,广东一名学生家长曝光学校组织研学5天收费5980元,引发社会对研学收费标准的质疑。记者发现,有的研学项目免费而有意义,比如关注盲人群体,采访盲人,体验盲人如何坐地铁,而有的项目却是打着研学的旗号,实则组织学生竞赛、考试,收取上千元的费用。

江西湾里管理局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张岚清表示,有的研学活动内容安排随意,路线设计不合理,“只旅行不研学”,学生花了钱和时间也没有真正学到东西,导致他对孩子参加研学旅行,特别是中长期的研学夏令营产品存在质疑。

尽管不少学校都为研学活动设置了主题,还有学校提前编写制作了研学手册,要求学生围绕特定的研学主题进行实践。但在实际过程中,不乏学生将研学几乎等同为“春游”“野炊”等,甚至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手机、打游戏。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研学导师蔡伟说:“部分学校在研学课程上,一定程度上存在分类不精确、对象不精准的问题,研学后的感悟分享和成果运用也抓得不够到位。”

建立标准严格监管强化评价

安全是研学的生命线。蔡伟建议,厘清政府管理部门、学校、委托企业、家长、保险公司各方责任,同时强化研学旅行安全教育,学校、研学机构、研学基地等应强化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到人人都是安全员。

河南宿描曹操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李一鹏说,当前研学旅行市场良莠不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相关标准,包括准入标准、资质标准、产品标准、运行标准、内容标准等,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结合行业实际制定相关标准和体系,并依据标准进行严格监管。

“各省市已将研学实践教育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因此,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评价机制十分必要。”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会长吴颖民说,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

针对群众反映比较多的研学质量不高、流于形式、价格不透明等问题,一些地方已经探索出了管理机制。江西省新余市制定了中小学研学实践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公开遴选、家委会监督等机制,促进研学机构良性竞争,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研学服务。(郑天虹、俞菀、黄浩然)

相关报道>>>

研学活动收费偏高且变相强制?

据《羊城晚报》报道,“学校一边说以自愿为原则,一边又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又不说清楚去哪里干嘛,就告诉我们价格980元,还说价格与学校无关……”“学校强制参与研学,并以旷课、学分等理由不让学生请假,这不是变相强制收取研学费用吗?”“1580元去趟深圳,同学都说不想去,原因是性价比不高。但校方通知说,除非开具医学证明才能不去研学。”近段时间,随着广东东莞各大初中、高中研学活动的陆续开展,收费偏高、变相强制学生参加等成为不少家长及学生的吐槽点。

针对家长及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东莞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东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对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收费等方面进行明确。

研学活动越来越多

据悉,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是由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实践、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学校要把研学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要考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安排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研学实践。

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要求,东莞市学校组织开展的研学实践活动越来越多,涉及的学生人数也急剧增加。记者注意到,这些研学活动时间一般为一天、两天一晚或者三天两晚,线路主要涉及广州、深圳、河源、潮州、珠海等地,收费在两百多元到一千多元不等。

在缺乏对研学实践承办机构、研学实践基地等进行多部门规范管理,以及缺乏对收费、资质等其他方面具体指导性文件的情况下,学校组织实施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也引发了一些投诉。

家长和学生投诉

“转学校通知,研学活动《致家长的一封信》必须要家长签字周日下午带回来,这是难得的集体活动,无特殊情况必须要参加,将作为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分数记入学生毕业档案。”东莞一民办高中学生家长展示学校发的有关研学活动的通知。该家长表示,说是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实际上没有,“学校把选修学分直接安插在这个研学里面,目前还不知道有无其他途径去获取学分,这就导致了部分不想去的学生不得不去。为什么不把选修学分安插在其他不需要交钱的项目里面,偏偏就只放在研学里面?”该家长还称,在《致家长的一封信》中,具体活动内容并没有列明。

家住莞城的一初中学生家长则向记者反映,学校收取的研学活动费用大大高于市场价,“就是去广州一个景点,收费200多元,而该景点平时门票价仅几十元。”该家长表示,研学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业中放松身心,但承办机构应该多对比选择性价比高的线路。

八部门联合发文

针对出现的问题,为引导学校规范组织研学实践活动,东莞市教育局、市发改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团市委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指引》。

《指引》明确,研学活动坚持家长和学生自愿原则,不得强制参加。各学校应根据实际,提供不同收费标准或免费的多种研学实践课程供学生和家长选择。研学实践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学生个人费用,由学生家长承担。由学校之外的机构或个人提供服务的,学校可代收代付相关费用,且由学校全部转交提供服务的单位,不得计入学校收入。学校派出的领队、校内研学实践教育老师及学校安排的工作人员的费用,由学校负担,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嫁给家长和学生。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优惠或减免。各学校组织向学生收取费用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原则上每学期不多于1次。活动结束后三周内,应将活动详细收支情况向家长公示。

针对家长关注的收费问题,东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在收费方面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的费用由学校之外的机构或个人提供的,学校可代收代付相关费用,由学校全部转交提供服务的单位;二是选择承办单位、路线、价格等一定要货比三家,并且要由家长主导的招选小组确定;三是开展活动收费前一定要向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做好备案工作,无备案,则视为违规收费;四是活动前一定要致家长信,向家长明确文件规定、行程路线、收费标准等内容,由家长和学生自愿选择参加,并签名确认;五是活动结束一定要向学生和家长公示活动的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此外,《指引》还明确,各中小学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研学实践教育师资队伍,每次研学实践活动,第三方机构派出的随队工作人员,不得超过学校派出的教职工人数。学校行政干部、教职工参与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应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每条线路都应配置至少1名经验丰富、应急能力强的行政干部全程跟进、统筹负责,每个班至少需安排1名校内研学实践教育骨干老师全程跟进。学校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需在市教育局的研学实践备案平台进行两次报备,第一次报备要在出行前至少1个月,待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学校方可继续推进后续工作;第二次报备在出行前至少两周。学校需在出行前至少7个工作日把运输公司的营运资质及租用的车辆、司机信息报所在镇街交通、交警部门核查,所在镇街交通、交警部门须在3个工作日内将核查结果反馈给学校。(余晓玲)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文萃 B06“研学”大热 市场如何规范发展? 2023-06-02 2 2023年06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