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网络时代的对话

本文字数:1131

沈栖

人类社会学告诉我们:人具有两个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后者最为显著的徽识便是人际交往,与外界沟通,以彰显出自身的人生价值。英国著名管理学家L·威尔德视之为“有机生命的奇特光彩”,对此,他有句经典名言:“人际沟通始于倾听,终于对话。”

如果说,倾听是一切沟通的逻辑前提,那么,对话则是人际交往的必由之路;如果说,倾听意味着谦恭好学和尊重他人,那么,对话是其必然后续和提升。因为在沟通时总会提出不少问题,对方希望有回应、有答疑、有互动,仅有倾听而无对话,沟通将停留在浅表层面,交往将无法有效完成。对话具有交流性,其意义在于说话人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他人和将自己的意图表述出来以影响他人。毋庸置疑,虽说默认、暗示、微笑等等也可以作为对话的一种途径,起着辅助作用,特别是手势,作为一个器官,手与人有着很强的行为构成关系,但是,语言交流则是对话的重要载体。

轴心文明在最初的时候,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我国的《论语》《传习录》。人际交往时的对话首先需要注意的不是他说出了什么道理,而在于他如何说理,换言之,其说理的逻辑、风度高于说理本身。对话是一种双向行为,兼顾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双方的交流需要,因此必须遵守真实原则,平等对待,必须允许、鼓励对方发问,以释放一种理解、尊重的善意,让双方变得温和而有理性。胡适曾经激赏雷震谈“对话的态度”所强调的10个字:“对人无成见,对事有是非”。

对话亟需双方的知识、智慧和真诚。捷克政治家瓦茨拉夫·哈维尔因出色的思想和高尚的实践被誉为“捷克革命的灵魂”,他注重对话,并提出了《对话守则》,即: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而非斗争;不做人身攻击;保持主题;辩论时要用证据;不要坚持错误不改;分清对话与只对自己讲话的区别;尽量理解对方。

现如今处于网络时代,这些《对话守则》显得更为必要。网络里的辩论及新闻跟帖,是当下观察人际对话多元、频繁的好地方。其结果却令人沮丧:或人身攻击,或地域歧视,或人格抹黑,几乎沦为“公地悲剧”,充满了暴戾、仇恨,似乎没有耐心倾听,更没有诚意对答。微博是大家的平台,在这里有话好好说:可以不同意,但不要谩骂,不要居高临下,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使用轻蔑的语言表达过于强烈的情绪,不搞道德审判扣帽子。“有话好好说”似是人际交往“礼仪”的表征。美国著名演员理查德·德雷福斯说得极是:“礼仪不是不说负面的或不好听的话,不是不作批评分析。礼仪是我们分享政治讨论这一自由领地的方式。如果我们说话叫喊、吼叫,或被打断、被教训,那就是非礼仪。”礼仪不在于“不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或者更准确地说,在于“不怎么说”。——这在网络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网络时代的对话 2023-06-05 2 2023年06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