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老法今说

饱含在诫子书中的父爱

本文字数:4130

刘永加

诫子书作为古代家训的一种形式,浓缩了古代那些父亲们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处世做人智慧,劝诫自己的孩子修身养性、治学做人、建功立业,无不饱含着一个个父亲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

——郑玄教子勤劳节俭

郑玄(127-200),东汉末年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高密市)人,他一生淡薄名利,曾推辞大司农的征拜,痴心于学术,以毕生的精力研究经学,创立了糅合今古文经学、集经学之大成的郑学。他以丰厚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人格操守赢得了后人的敬仰。

郑玄就一个儿子,叫郑益恩,曾被北海相孔融举为孝廉,后来袁绍之子袁谭率军攻打北海,把孔融包围在都昌(今山东昌邑),情势危急,郑益恩率家兵前去营救,结果反被围杀,年仅27岁。

在这次事件之前,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已经七十岁的郑玄,此时正身染重病,估计自己不久于人世,他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诫子益恩书》,其中写道:“吾家旧贫,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城,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遂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植,以娱朝夕。……自乐以论赞之功,庶不遗后人之羞。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日西方暮,其可图乎!家今差多于昔,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吾寡恨。若忽忘不识,亦已焉哉!”

与其他的诫子书不同的是,郑玄合盘倾出自己一生的求学经历和人生志向,表达了自己淡薄名利,一心追求学问的坚定志向,以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含蓄地向儿子传输了治学、为人的宝贵经验。信中他对儿子在道德和生活方面提出了要求,要求儿子“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是希望儿子遵循君子之道,不断完善自己的德行,最终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因为郑玄一生崇尚节俭,并身体力行,所以他要求儿子“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他这是教育儿子不仅要注重勤劳,更要在吃穿上节用。他还希望儿子能够继承父业、继续学术研究。

正是有了郑玄的谆谆教导,以及他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的人格风范,给儿子及后代子孙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郑益恩之所以被北海相孔融举为孝廉,说明他的人品是一流的,因为在当时举孝廉十分重视人才的品德修养。

在郑益恩不幸陨身后,他的遗腹子郑小同,承继了郑玄的家学,郑小同的道德、学问皆为时人敬仰,三国时名士华歆称赞他“少有令质,学综六经,行著乡邑。海、岱之人莫不嘉其自然,美其器量,迹其所履”;其后人,直到唐代仍以“家本儒林”为骄傲,唐大诗人白居易曾写到“郑玄家牛,触墙成八字”,以此对郑家的学术造诣给予了高度评价。

“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徐勉给儿孙留下清白

徐勉(466-535),南朝梁时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徐勉年少孤贫,节操清廉,笃志好学。梁朝建立后,拜中书侍郎,转尚书左丞。后迁太子詹事,辅佐太子萧统。再拜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铨选,累迁侍中、右仆射、中书令,治理朝政有方,被称为贤相。

徐勉一生虽然身居高位,但他清正廉洁,办事公正,严于律己。他的大部分俸禄都救济了贫困的亲朋好友,家里没有任何积蓄。曾经有好友劝他多为子孙后代留点钱,为他们置办一些产业。可徐勉却说,能够给子孙留下清白,比给他们留下财产更重要。如果子孙有才能、有德行,他们自己也会创下家业,并不需要给他们留下什么。如果子孙不能够成材,那么,即使给他们留下的是金山银山,也不够败坏的。

垂暮之年,徐勉郑重其事地给长子徐崧写了一篇《诫子书》:“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贫素,至於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每念叨窃若斯,岂由才致?仰藉先代风范,及以福庆,故臻此耳。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徐勉敬仰前贤,遵奉前贤遗训,终生洁身不贪,并言传身教,为子孙树立了榜样。他告诫儿子,要把清白的名声留给自己的子孙,一样是丰厚的遗产。徐勉还告诫徐崧,大凡做长兄的,都非常不容易。为人行事要使内外协调一致,别人无闲话可说。一事当前,先考虑别人然后才是自己,这样才会受到尊重。在徐勉的教育下,他的子女后来都成了远近闻名的贤德之士。

徐勉清简尚义的精神为后世所推崇。宋孝宗时,尚书左仆射陈俊卿,一生清廉正直,年老时没有给子女留下金银财宝、高屋广厦,他也像徐勉一样,留下一纸《示二子》:“兴来文字三杯酒,老去生涯万卷书。遗汝子孙清白在,不须厦屋太渠渠。”

“目不观非礼之色,耳不听非礼之声”

——邵雍教子修善积德

邵雍(1012-1077)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学家,与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邵雍一生淡泊名利,不为官位所诱惑。

邵雍十分注重对后辈的德行培养,提倡德才兼备,勤于修身。他老来得子,45岁时才有了儿子邵伯温,自然十分重视发挥父亲的教育责任。他专门写了诫子书给邵伯温:“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后善,非贤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是知善也者,吉之谓也;不善也者,凶之谓也。吉也者,目不观非礼之色,耳不听非礼之声,口不道非礼之言,足不践非理之地,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亲贤如就芝兰,避恶如畏蛇蝎……”

邵雍是一位道德高尚、胸怀宽广的大家,他对儿子的教育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引导孩子从小就看淡功名利禄,不慕荣华富贵,安于清贫,信守本分,坚守正道,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邵雍强调人是分品位的:上等品位的人,不用教授就懂得善恶;中等品位的人,需要老师教授之后,才知道善恶;下等品位的人,即便老师教授了,也不知道善恶。所以,邵雍要求儿子恪守“交益友,不交损友”和“非善不交”的信条。

邵雍一贯坚持“是知善也者,吉之谓也;不善也者,凶之谓也。”意思是,知善行善的人,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吉祥;而那些不善的人,就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凶祸。所以他告诫子孙,一定要努力成为上品的善人,而不要沦为下品的愚昧人。尤其要守规矩讲道德,必须做到“目不观非礼之色,耳不听非礼之声,口不道非礼之言,足不践非礼之地。”邵雍常教导儿子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养成良好习惯,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在邵雍的教导下,邵伯温学识才干超群,学术著作等身,所著《河南集》《闻见录》《皇极系述》《辩诬》《辨惑》《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等影响很大。同时,邵伯温坚持操守、维护道德,不与朋党和宦官为伍。南宋名相赵鼎年轻时就曾跟从邵伯温学习,他为邵伯温写的墓志铭就说:“以学识行起于元祐年间,以名节居处于绍圣年间,以言论受贬于崇宁年间”。邵伯温最终以学行、名节扬名天下,这与邵雍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将吾所存诸稿简籍,好好诠次”

——李应升教子传家学

李应升(1593-1626),明代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及第,授南康推官,以清廉著称,素有“前林后李,清和无比”赞誉。天启二年(1622年)选考,授福建道御史。因上呈魏忠贤七十二大罪,天启五年(1625年)被罢官归故里。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被东厂逮捕入狱。被捕之时,常州城聚集数万居民,为其鸣冤。

李应升入狱后,自知将不能活着出狱,所以特意给儿子李逊之写了这封遗书,也被称为诫子书:“吾直言贾祸,自分一死,以报朝廷,不复与汝相见,故书数言以告汝。汝长成之日,佩为韦弦,即吾不死之年也。汝生长官舍,祖父母拱璧视汝,内外亲戚,以贵公子待汝。衣鲜食甘,嗔喜任意,娇养既惯,不肯服布旧之衣,不肯食粗粝之食。若长而弗改,必至穷饿。此宜俭以惜福,一也。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未见吾童生秀才时,低眉下人,及祖父母艰难支持之日也;又未见吾囚服被逮,及狱中幽囚痛楚之状也。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人不可上,势不可凌。此宜谦以全身,二也。……汝资性不钝,吾失于教训,读书已迟。汝念吾辛苦,励志勤学,倘有上进之日,即先归养。若上进无望,须做一读书秀才,将吾所存诸稿简籍,好好诠次。此文章一脉,六也。……吾苦生不得尽养。他日伺祖父母千百岁后,葬我于墓侧,不得远离。”

李应升在诫子书中共叮嘱儿子七件事:一是不能再当公子哥,要知道生活的艰难;二是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奋发有为;三是要替父尽孝;四是要持守好家业;五要照顾好妹妹;六要努力勤学,整理家学,传承好家族的文脉;最后是嘱咐儿子,将来祖父母去世后要安葬在自己的坟墓旁边。这篇诫子书没有讲大道理,都是从生活出发,娓娓道来,好像父亲和孩子谈心,读起来可以感受到一位父亲殷殷嘱托和厚望,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尤其是李应升注重家学的传承,专门交代儿子要整理好自己的著作,流传下去;并且要做孝子尽孝道,乃为人之本。??李逊之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殷切期望,不仅将其父亲李应升“落落斋”内的五万卷藏书保存完好,还于崇祯年间将其父的著作诗文杂稿整理刊刻,命名为《落落斋遗稿》,共十卷,后收入《乾坤正气集》和《常州先哲遗书》,使之得以传于后世。

由于李应升曾嘱咐儿子及后代好好读书,勤于农耕,所以他的后代就再没有出仕为官的,但其家风长传,乡里有誉。明朝灭亡后,李逊之信守父亲的要求,自称为“江左遗民”,专心治史,绝不参与政事,辑录了自己的著作《三朝野纪》。

到了清代,诫子书依然是做父亲的教育儿孙后代的重要手段,其中功成业就的晚晴重臣曾国藩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他对子女的教育可以说是十分苛刻的,他在诫子书中写道:“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蓄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些,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逸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湃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在曾国藩的教导之下,他的两个儿子均成才,长子曾纪泽成为清朝代著名的外交家,做过出使英、法、德、俄四国的钦差大臣;次子曾纪鸿自学成才,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成为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其后人绵绵几百年,人才辈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建树和名望的大家族。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老法今说 B08饱含在诫子书中的父爱 2023-06-14 2 2023年06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