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近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通报去年以来全省毒品犯罪案件呈现的主要态势特点及全省法院禁毒工作有关情况。案件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的同时,新型毒品类型的案件增多。(6月25日上观新闻)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涉毒犯罪的打击力度,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毒品犯罪仍然禁而未绝,尤其是新型毒品犯罪变得日趋猖獗,种类和数量都呈上升趋势,成了毒品犯罪“新的增长点”,给禁毒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而一些新型毒品以饮料、零食甚至药物的身份现身,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比如有电子烟虽像极了普通电子烟,但其有效成分为四氢大麻酚,而四氢大麻酚是被我国列入管制的第一类精神药品,属于新型毒品,长期使用会使人体的中枢神经产生兴奋,最终导致人精神堕落。走私、贩卖四氢大麻酚均构成犯罪。新型毒品甚至还化身为“网红饮料”,如前几年有一款叫“咔哇”的饮料,据称人喝了可以连续嗨3个晚上,这款饮料一度在年轻人中风靡,成了网红饮料,后经理化检验,该饮料含有Y-羟基丁酸(我国一类精神药品)和Y-丁内酯(Y-羟基丁酸的前体),并不是商品介绍的Y-氨基丁酸,属于新型毒品。
新型毒品犯罪相比传统毒品犯罪有较大不同,新型毒品不断出现,它们更具伪装性和诱惑性,一则给相关部门打击毒品犯罪带来了难度,一些地方执法部门在打击传统毒品方面“更有办法”,而对新型毒品却可能“力有未逮”,相关部门对于这些不断变换面目的新型毒品,就容易出现打击滞后的情况;二则,新型毒品对社会公众的危害更大,公众对新型毒品也认识不足,更容易误入新型毒品设下的陷阱,尤其是会让不少年轻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染上毒瘾,从而害了他们一生。这些原因的存在,都给了不少新型毒品滋生蔓延的机会。
面对“魔高一尺”的禁毒新形势,就需要执法部门能够“道高一丈”。如面对新型毒品海外代购等情况,要能落实好快递的“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3项制度,加强对智能快递柜等寄递新业态的监管。面对年轻人成为新型毒品“目标群体”这一现象,也要加强对相关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让相关人群认识到新型毒品的危害,这样才能够避免更多年轻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染上毒瘾,在悬崖边拉他们一把,同时,还要将相关人群纳入重点盯防对象。
不能让新型毒品犯罪处于禁毒的“死角”,成为“难治老疾”,成了毒品犯罪难以遏制的“新生力量”,要合力戳破“新型毒品”的花式伪装,堵上新型毒品暴露的“犯罪盲区”。新型毒品犯罪日益猖獗,需要相关部门能够及时调整打击策略,应对毒品犯罪新情况新趋势,对新型毒品犯罪加强打击及精准打击。要亮出惩治利剑,补上执法短板,扫除禁毒工作的盲区与死角,让新型毒品不再有生存与滋长的空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