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扬子 记录:林可依
扬子和丈夫为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将市区的房子置换成了郊区的小别墅。搬到新居伊始,他们和隔壁邻居没有交集,大家都默认这种互不搭界的新型领居关系。但一次意外过后,他们却成了互帮互助的好领居。原本冷清、寂寞的生活环境也变得热闹起来。扬子不由得感慨,自己又重温了儿时远亲不如近邻的那份美好。
我们曾和邻居互不打扰
说实话,在住进郊区的这幢小别墅之前,我根本没想到今后的生活中会遇到那么多实际的困难。当初,我和先生纯粹就是被周围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吸引,想要体验一下每天鸟语花香的生活状态,所以才毫不犹豫地将市区的公寓房置换成了郊区的别墅。最开始的新鲜劲儿过去后,才发现正如朋友对我们家生活环境的评价:好山好水好寂寞。
小区的环境确实是没得说。绿化做得非常到位,周围是别墅区,整条路上都是郁郁葱葱的绿树、草地,但是离最近的镇上也要十几分钟的车程。平时买菜、购物都不是很方便。当然,最麻烦的是我们事先根本没想到,住别墅虽然地方宽敞,空间大,但是因为各种设备多,也很容易这里坏、那里坏,维修起来颇为麻烦。因为距离市区路途遥远,很多时候设备坏了要找维修人员也比较难。也许正因为如此吧,我们小区里几乎家家都有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超人”,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自己亲自上阵做维修工。
其实,这些都还可以克服。最难的是,就像朋友说的最后那一句:好寂寞。因为平时出门的机会少,大多数时候我和先生都是呆在家里,种种花,养养鱼,遛遛狗,和人沟通、交流的机会比较少。
我们的隔壁邻居是一对看上去七十岁左右的老夫妇。老先生话语不多,最常看到的就是他呆在自家前门的院子里,埋着头吭哧吭哧地干活。和老先生的沉默寡言相反,老太太却非常爱说话,我经常可以听到她在花园里一边给自己种的蔬菜浇水,一边大声地责怪老先生,不是嫌弃他这件事儿没干好,就是挑他那件事儿的刺。而每每此时,老先生都是好脾气地一声不吭,有时实在被老太太说得急了,最多忽然蹦出一句:“我什么都做不好,那就都你来做好了。”他这突如其来的发火总把老太太吓一跳,然后嘴里嘟囔着什么,说话的分贝立马轻了下去。
每次听到他们“吵架”,我总忍不住和先生相视一笑,那意思不言自明:这个老太太可不是好惹的主,还是少打交道为妙。更何况,现在的邻里关系不比从前,大家都是关起门来互不打扰,哪还像以前哪怕包点馄饨都要东家端一碗西家端一碗大家一起分享。像我们这样独门独院的就更没来往的必要了。
先生挽救了隔壁老太太
虽然住在郊区生活比较冷清,但是我们也没想过要和邻居有过多的亲密接触。各自安好,互不打扰,便是对彼此最大的尊重。
谁也没想到,不想和邻居有过多接触的我们却忽然遇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那是一个周末的早晨,我还没起床,正躺在床上无聊地刷着手机,忽然隐隐约约地听到楼下的花园里传来一阵阵的呼喊声。开始我还没在意,过了一会儿那声音越来越响。我仔细分辨一下,像是隔壁老太太的声音。我想当然地以为她又在花园里骂老先生了。可是我没听到老先生的声音,而且这声音越听越不对,像是在呼救。
我忽然感觉不对劲儿。此时,在楼下客厅里的先生也听到了声音。他赶紧跑出客厅,跑到了和隔壁相连的花园里。果然,是老太太在花园里呼救。原来,她刚才打开电控采光井的时候胳膊不慎被玻璃夹住了,现在无论如何也抽不出来。
老太太被吓坏了,只会一个劲儿地哭喊:“快救救我,救救我呀。”先生一听也急了。他连忙跑到了老太太家的前门。但因为没有钥匙根本没办法进去。最后,他灵机一动,硬是将铁门给卸了下来。幸好老太太家的木门是开着的,先生连忙奔进后花园,按老太太的指点找到遥控器,打开了采光井。又赶紧打了老先生的电话。原来,老先生前一天去了市区办事,晚上没回来,老太太一个人在家。正好老先生此刻在回来的路上。不一会儿老先生就回来了。看到老太太的情况也吓坏了,赶紧联系救护车把老太太送去了医院。
中午的时候,老先生在业主群里发了一条信息:感谢中国好邻居,不然我老伴儿的胳膊就废了。原来,把老太太送到医院后,医生立刻给老太太做了检查,并做了相关的治疗。还告诉老先生,老太太幸亏救得及时,要是再晚一会儿,胳膊被夹时间过长,就残废了。
晚上,老先生又特意到我们家向先生表达了感激之情。但先生只是笑笑:“谁遇到了这种事都会帮忙的,不用谢。”
等老先生走了,我和先生说:“其实他也不用感谢我们,这本来就是人之常情,遇到这样的事,但凡有点良知的人都会出手相助的。但我真佩服你的是你的临危不乱。要是碰上我呀,还真不知道怎么帮她呢。就说那扇铁门,我说什么也没办法把它卸下来。”先生笑笑:“这大概就叫灵机一动吧。也是老太太运气好,要不然我不在家的话,她可能还真被耽误了时间呢。”
疫情期间隔壁邻居的雪中送炭
这事过去之后,我和先生都没放在心上。想不到,这以后隔壁邻居的态度却有了极大的变化。每次我们经过他们的门口,要是正好遇上了,老先生一定会客客气气地和我们打声招呼,而平时总是看起来凶巴巴的老太太也不像以前总是一副不好惹的模样。虽然她仍然不习惯和我们打招呼,但是脸色却比以前平和了许多,有时甚至看上去还似乎带着点微微的笑意。
我悄悄和先生说:“其实,老太太不凶的时候也蛮可爱的。”先生微笑着点点头,显然也很赞同我的意见。
就这样彼此不咸不淡地又相处了两年。去年四月,因为疫情原因,小区被封了。其实,我们的生活也并没受到很大的影响。每天在家还是有许多事可以做的。浇花、清除野草、扫落叶,光这些事就忙不过来。生活物资也不缺乏。因为以前每次电商平台搞活动,我们都会一次性购买很多生活用品放在家里,以便日常之需。家里的冰箱里也有足够的荤菜、海产品,足够应付了。唯一欠缺的是蔬菜,而小区居委会每天都会供应蔬菜,只要网上预定付款后,都会定点送上门。那天,我和先生正在花园里伺弄花草,我半是埋怨半是玩笑地和先生说,都怪他,当初为了花园漂亮,坚决不肯种蔬菜,只肯种花,现在可好,花花草草地能当饭吃吗?现在连根葱都成了稀罕物,早知如此,当初就应该都种上蔬菜,那现在吃起来该有多爽啊。
我们在这边说话,却完全没想到“隔墙有耳”。到了先生下午给鸟喂食时,听到隔壁的老先生大声地和他打招呼。先生以为他们又遇上了什么难事儿,便问:“怎么了,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没事,我们没事。”老先生隔着栅栏朝先生连连摆手。“我就想给你们点蔬菜,希望你们不要嫌弃。”老先生边说边指着自己手里的一个大塑料袋。“这里面都是我们自己种的菜。你放心,塑料袋我都用酒精消过毒了。”先生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老先生是早上听到了我们的对话,要把自己种的菜送些给我们。
“不用,不用。”先生连连摆手,话音未落,老先生已经一甩手,将一大包蔬菜扔了进来。“都是不值钱的东西,你们可千万别嫌弃。”“这……”先生愣了一下,实在想不出说什么,只能连着说了几句“谢谢。”
“没事,没事。”老先生连连摆手。“大家都是领居嘛。再说你们还帮过我们那么大的忙呢。”老先生说完,慢悠悠地退回了自己家。
晚上,我用老先生给的蔬菜做了一道鸡毛菜蛋汤,一道清炒丝瓜。一会儿两份蔬菜便被我和先生消灭得干干净净,甚至比桌上的荤菜更受欢迎。“我从来没有觉得蔬菜这么好吃。”我心满意足地放下筷子,和先生相视而笑。我们心里都明白,比起蔬菜本身的滋味,更重要的是那份邻里之情,它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温暖。
我仿佛重拾儿时邻里间的美好
从那以后,我们和领居老夫妇的关系显而易见地亲密起来。每次在花园里遇见,我们都要彼此打声招呼。交流一下种花、种菜的经验。
老太太还主动向我们道歉,说她为了种菜自己自制的肥料味道很大,给我们带来了困扰,让我们别计较。先生则热心地教她正确的制肥方式,既不会有味道而且浇肥的效果会更好。
看老太太对我们院子里种的月季赞不绝口,于是先生又主动用盆重新作了插枝送给她。喜得老太太连声道谢。
而老先生家的网络出了问题,他又急等着用,等不及维修人员上门查看,便来找先生帮忙。先生二话不说,帮他仔仔细细地排查,找到了问题所在。
有一次,我们花园里的壁灯坏了,先生维修的过程中,发现缺了一样工具,便向隔壁老先生求救,结果老先生立刻拿来了自己的工具给先生用。
我们两家平时做菜,有时做了一半忽然发现缺了某个调料,也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急急忙忙地开着车赶去镇上的超市购置,而是先向隔壁“借”一些以解燃眉之急。
还有一次,亲戚来我们家做客,因为事先没有和我们约好,又正巧我和先生去镇上购物了。
通过电话后,我们让亲戚稍微等我们一会儿,我们立马赶回来。结果,隔壁的老先生看亲戚站在门口徘徊,问清状况后,硬是拉着亲戚先到他们家坐了一会儿。亲戚对着我们一阵猛夸:“你们家的领居太热情了。”
我和先生不禁再次相视而笑。
回想刚搬来时我们和领居的关系,和现在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那时的我们的居住环境是好山好水好寂寞,但现在有了亲如家人的领居,生活也变得有意思地多了。我仿佛再次感受到了小时候住弄堂时邻里之间那份互帮互助的美好。
手记>>>
远亲不如近邻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但现代社会,这句话又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就如扬子所说,现在的人每天都忙忙碌碌,辛苦奔波,忙着谋生,哪儿还有时间、精力去打理邻里关系。大多数人都是关起门来,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以前那种邻居间亲如家人,互帮互助,即使包次馄饨都要和领居相互分享的年代似乎早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也正是抱着这样的思想,扬子和领居的老先生、老太太虽然只有一墙之隔,却也彼此互不打扰,甚至从未主动搭过一句话。
如果不是偶然的突发事件,扬子先生本着做人最起码的善良,及时地救助了隔壁老太太,让她幸运地免遭胳膊残废之难,那么扬子夫妇和领居之间也许永远不会产生任何交集。但就是这次救助,改善了原本冷漠的领居关系。在疫情严重,小区封闭,物资短缺的情况下,邻居送上了自己亲手栽种的蔬菜,让扬子夫妇感受到了雪中送炭的温暖。从此,原本疏离的邻居终于放下了自我保护的“面具”,开始互帮互助,感受到了来自对方的善意。
其实,只要我们以诚相待,远亲不如近邻在今天一样可以成为现实。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