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老法今说

史上最“牛”的一次科举考试

本文字数:4608

资料图片

□郑学富

古代的科举制,使一些寒门学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为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施展才智提供了机会。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的壬申进士科就是史上最成功的一次“高考”。此榜可谓鸾翔凤集,俊采星驰,韩愈成为千古文豪,同榜中后来出了三名宰相,史称“龙虎榜”。

陆贽秉公选人才

唐德宗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贞元八年,他任命兵部侍郎陆贽知贡举(主考官),主持进士科考试。

陆贽是中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大历八年(773年)进士,中博学宏辞科。唐德宗即位,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792年,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出任宰相。陆贽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建议皇帝了解下情,广开言路,轻徭薄赋,任用贤能。由于他善于预见,措施得宜,力挽危局,唐王朝摇摇欲坠的局面得以转危为安。陆贽秉性贞刚,严于律己,以天下为己任,敢于矫正人君的过失,揭露奸佞误国的罪恶。特别是在选拔人才上,独具慧眼,为时人所赞誉。这也是皇帝让他当主考官的主要因素。

这次考试赋以《明水赋》,诗题则以《御沟新柳诗》。如韩愈所作的《明水赋》(节选):“古者圣人之制祭祀也,必主忠敬,崇吉蠲。不贵其丰,乃或荐之以水;不可以黩,斯用致之于天。其事信美,其义惟元。月实水精,故求其本也;明为君德,因取以名焉。于是命烜氏,候清夜。或将祀圆丘于玄冬,或将祭方泽于朱夏。持鉴而精气旁射,照月而阴灵潜下。……鹤鸣在阴之理不谬,虎啸于谷之义可崇。足以验圣贤之无党,知天地之至公。窃比太羹之遗味,幸希荐于庙中。”

贾棱的《御沟新柳诗》:“御苑阳和早,章沟柳色新。托根偏近日,布叶乍迎春。秀质方含翠,清阴欲庇人。轻烟度斜景,多露滴行尘。袅袅堪离赠,依依独望频。王孙如可赏,攀折在芳辰。”

本科录取进士贾稜、欧阳詹、韩愈、李观、李绛、崔群、冯宿、王涯、庾承宣等共23人,据洪兴祖《韩子年谱》引《科名记》云:“是年一榜,多天下孤隽伟杰之士,号‘龙虎榜’。”这些人都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他们在日后的从政生涯和文学创作中各显神通,出类拔萃,或官位显赫,或文采飞扬。《增广贤文》说:“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凤凰池指宰相职位。正是他们入仕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努力,有效打击藩镇割据,提升中央权威,促进社会繁荣,开创了唐宪宗时期的“元和中兴”局面,对大唐王朝的社会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文名最高数韩愈

在该榜23名进士中,文名最高当属韩愈,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韩愈的科举之路历经曲折磨难。

韩愈于唐大历三年(768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仅两个月,母亲去世。韩愈三岁时,在朝中任秘书郎的父亲又离他而去,由兄长韩会抚养。韩愈10多岁时,在朝中任起居舍人的韩会因受元载牵连而被贬往韶州(广东曲江),不久病逝于韶州任所。年幼的韩愈跟随寡嫂郑氏居于江南宣州,在困苦与颠沛中度过。韩愈自小生活艰辛,立志刻苦读书,长大后有一番作为,以报答嫂子的养育之恩。

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赶考。其间韩愈赴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投奔从兄韩弇,以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的推荐,却毫无收获。次年秋,韩愈取得乡贡资格后再往长安应试,结果榜上无名。落第后的韩愈在长安居无定所,生活无所依靠,饥寒交迫。他在《出门》诗中写道:“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又传来从兄死于非命的噩耗。韩愈异常悲愤,在《烽火》诗中写道:“我歌宁自感,乃独泪沾衣。”韩愈在长安穷困潦倒,缺衣少食,走投无路。不得已,韩愈在大街上拦马求见北平王马燧。马燧与韩家是世交,很欣赏这个年轻人的才华,于是收留在府中,让韩愈一边教授他的两个儿子,一边研读儒家经典。马燧给予韩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很令韩愈感动,曾作《猫相乳说》以感其德,感叹道:“夫猫,人畜也,非性于仁义者也,其感于所畜者乎哉!”得到马燧帮助的韩愈更加勤奋努力,准备科考。可是,事不如意,韩愈屡试屡败。据史料记载,贞元三年至五年间,韩愈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

连续落第的韩愈于贞元五年(789年)返回宣城。他并没有气馁,而是闭门苦读。三年后,韩愈再次赴京应试而金榜题名。韩愈这次之所以能高中进士,与两位副主考梁肃、王础联合“公荐”得当,陆贽评卷公正、准确有关。韩愈后来在《与祠部陆员外书》说:“陆相之考文章甚详也,待梁与王如此不疑也,梁与王举人如此之当也,至今以为美谈。”以致他在《马说》一文中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韩愈入仕后,曾任节度推官、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行军司马、吏部侍郎等职,屡遭贬谪。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其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的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他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韩愈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韩愈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韩愈作为一个文官,大智大勇、有胆有识,在国家危难之时,曾单身匹马赴镇州宣慰乱军,不费一兵一卒,平息镇州之乱。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赞道:“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殉情才子欧阳詹

这次科考中,欧阳詹脱颖而出,名列前茅。这是自隋代科举制度开创180年以来,闽海泉州士子进士及第第一人,《新唐书·欧阳詹传》说:“闽人第进士自詹始”,后人有诗赞曰:“文笔破天荒,名震贞元龙虎榜”。

欧阳詹,字行周,福建泉州晋江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青少年时就能写一手好文章,文章大气磅礴,汪洋恣肆,名播八闽。状元出身的福建观察使常衮很欣赏他的才华,常用灵芝、芙蓉来称赞他。

唐朝时候的进士及第,朝廷并非马上授予官职。五年之后的797年,欧阳詹被授予国子监四门助教职务。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助教一职为从六品上。虽然这只是皇家高等学府“四门学”中最低的职衔,但福建人担任此职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所以,欧阳詹工作得很勤奋。

799年,欧阳詹去太原,一次宴会上,一个名叫李倩的官妓琴棋诗书样样精通,多才多艺。李倩看他相貌堂堂,谈吐儒雅,就频频向他暗送秋波。欧阳詹也被这个才貌俱佳的女子所打动,一见钟情,留在太原与她朝夕相处数月,情意缠绵,难舍难分。欧阳詹要回京城了,李倩想随同前往,欧阳詹感觉身为朝廷命官,在众目睽睽之下,携一官妓而归,未免有些尴尬,安慰她说:“回到京城后,我会来迎接你的。”说完洒泪而别,并赠给她一首情切切、意绵绵的诗:“驱马渐觉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去意既未甘,居情谅多辛。五原东北晋,千里西南秦。一屐不出门,一车无停轮。流萍与系瓠,早晚期相亲。”

回到长安后,欧阳詹在国子监四门助教任上尽心尽责,很想有所作为,所以工作也很繁忙。更何况他还全力支持和参与韩愈、柳宗元等人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欧阳詹与韩愈同榜登科,志同道合,成为一生的挚友。欧阳詹因工作繁忙,一时无法前往太原去实践自己的承诺,接回那位红颜知己。

李倩身在太原,心系长安,分手之后日夜思念着欧阳詹,过了一年便得了“相思病”,而且愈来愈重,病入膏肓。她预感到自己不久将告别人世,便对着镜子,将自己的发髻剪了下来,装在小匣子里,悲悲戚戚地对身边的丫环说:“我就要离开人间了,如果欧阳公子派人到这里来接我,你可将此小匣交给他作为信物。”说罢,又写下一首诗:“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识旧时云髻样,为奴开取缕金箱。”此后不几天,她便与世长辞了。等欧阳詹派的的使者来到时,那位丫环将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来使。使者带着小匣和诗回到京城,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欧阳詹小心翼翼地打开小匣子,取出那缕秀发,贴在脸上,含着泪读完了李倩的那首遗诗。此时的欧阳詹追悔不及,伤心恸哭,此后神情模糊,茶饭不思,形容枯槁,不久也追李倩而去。好友崔群大哭,李翱为他立传。韩愈闻听噩耗,非常悲恸,写了一篇《欧阳生哀辞》来悼念他,字字句句,桩桩件件,都凝聚着深挚的情感,悲情从胸臆流出,恳恻动人,表露了韩愈难以节制的悲哀和对亡友德高才俊而不显荣于前的遗恨:“呜呼!詹今其死矣!……詹虽未得位,其名声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虽詹与其父母皆可无憾也。”

三位宰相各千秋

“龙虎榜”上有李绛、崔群和王涯坐上宰相宝座,在治理国家上各显神通,在历史上留下了浓笔重彩的印记,其中李绛和崔群以敢于直言著称,成为唐朝晚期的名相。

李绛敢于直言,屡屡上疏,劝谏宪宗选贤举能,他任宰相期间,曾多次建议皇帝削藩平党,并积极参与谋划,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藩镇势力。李绛喜实厌虚,他曾说:“身居要位,只图惜身不敢直谏,是臣负于君王。若臣子为国为民敢于做出不顺从圣上的事,而被治罪,是圣上负于臣子。”宪宗听后赞叹说:“卿告朕人所难言者,疾风知劲草,卿当之矣”。

808年,权宦吐突承璀要整修安国寺。他为讨好献媚皇上,擅自动工,立了一个功德碑,碑的大小高下与华岳碑相同。并找时任知制诰的李绛撰写碑文,并答应付一万贯钱的酬劳。而李绛得知后,极力反对,向唐宪宗上了一道奏章。他说,陛下治国有目共睹,现在却要立功德碑,自我炫耀,难道是想招来天下的讥笑吗?高祖、太宗创开元、贞观盛世,也未立碑,难道陛下的功德还能超过先祖吗?请求皇帝制止此事。宪宗看了奏章,说了句“李绛是忠臣”,命令吐突承璀把碑拽倒。

崔群以直言正论闻名于当时。宪宗降诏说:“从今以后学士进呈奏状,须同时署上崔群之名,然后呈报上来。”崔群认为这样管理宫禁之事,一旦成为制度,学士们或许会善恶不分,就无法向上投诉了。因而坚持不遵奉此诏,再三上疏奏论,皇上方才应允。当时宪宗急于扫荡盗寇,对能为朝廷聚财敛资之臣大加奖掖,故藩镇州府因此迎合朝廷意旨,往往横征暴敛,向朝廷进贡。

有一次,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进绢五千匹,资助修建开业寺。崔群认为师出无名,还会加重百姓负担,奏请皇帝不要接受其进献。处州刺史苗积进献了七百万赢余的赋税,崔群认为接受这些钱将失信于天下,请求赐还州县,来解除特别贫困人家的赋税。崔群前后奏议多合圣意,皇上无不听纳。当时,皇甫镈被皇上宠信,暗地里凭借皇上左右的人来求宰相之位,崔群屡次进言,认为他奸邪不可任用。他向皇帝说:“世人认为安禄山造反,是国家太平和动乱的分界。我认为自从罢免张九龄,任用李林甫为相开始,国家太平和动乱就已经分开了。”崔群用这些来讽劝皇上,得罪了皇甫铸。皇上最终让皇甫镈做了宰相,崔群被贬为湖南观察使。

而王涯为官处事与李、崔不同,慎言务实,循职自保,从不参加朝中争论,循默不语,力图避开政治旋涡,洁身自好,左右逢源,在夹缝中生存。哪料“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朝廷“甘露之变”发生,王涯落得身首异处,满门被剿,家产田宅被抄没。直到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王涯才被平反昭雪,追复其爵位。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老法今说 B08史上最“牛”的一次科举考试 2023-07-12 2 2023年07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