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我是烦忧盒子,专‘吞’各种烦恼。”在徐家汇街道乐山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入口处,一个通体白色的小邮箱安静地守护在这里,标语简洁却又温暖。不愿露面沟通的居民,可以将困扰以信件的形式投入“烦忧盒子”,每月8号,工作人员会定期开箱。
而这个入口向里直通的空间,则是徐汇区今年打造的首个“公共法律服务客厅”,让老百姓的法律问题可以在这里得到一站式解决。
以此为样本,结合徐汇区“生活盒子”的推进建设,一批新的公共法律服务客厅正在筹建之中,并计划在2024年实现徐汇区13个街道镇的全覆盖。
家门口的“法治邻居”何以解忧?徐汇区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又在何方?就在近日,《徐汇区促进法律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意见》正式落地实施,而这也是徐汇区首次专门为法律服务行业制定的扶持政策。记者借此机会走进乐山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在这个居民身边的“解忧杂货铺”,开启徐汇公共法律服务的新体验。
“烦忧盒子”来信求助 客厅后台专班来了!
“你好,我最近碰上了一件烦心事……”前两天,乐山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按惯例打开“烦忧盒子”,收集居民的疑难困惑,发现一封来自片区居民的“求助件”,他因与租客就房屋押金问题发生矛盾,求助到“烦忧盒子”。
根据信件上的联系方式,工作人员很快找到了矛盾双方。原来,租客因目睹有人在楼道过世想要提前退租,房东则认为这属于租赁合同违约,且这个事件的发生与自己无关,己方无过错,提前退租房屋空置也会损失此期间租赁费,因此扣下了租客押金。
然而,租客认为自己与同住人已产生了心理阴影,不可能继续租赁,自己属于受害者,合同上也规定违约金是“无正当理由提前退租”才可主张,提前退租是出于正当理由,房东应返还押金,租客同时扬言如房东不退还押金自己也不会退房,就这么“耗下去”。
工作人员意识到,这是一个典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件,双方的主张都有一定依据,很难直接判定谁对谁错,除需要调解员介入外,还需要更专业的法律服务人员参与解决。
为此,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后台联动组收到求助后,组织资深调解员及专业律师成立调解专班进行处理。在后续的解纷过程中,专班人员先后多次上门分别与房东和承租人沟通,律师从民法典和合同的角度为双方厘清思路,调解员则从情理法出发帮助双方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式。
徐汇区司法局公服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律师和调解员的耐心沟通,双方产生一定共识后,调解专班将双方约至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在温馨、放松的氛围下,双方各退一步,房东退给承租人一半押金,承租人清理好自己私人物品退房,并就上述内容达成人民调解协议书。”
延伸法律服务触角 “法治邻居”的多重角色
这次事件的顺利解决,是“烦扰盒子”为民解纷的真实体现,也是徐汇区公共法律服务客厅资源联动,各方法律力量有效互动,实现1+1>2的最佳实践。
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共法律服务客厅是将法律服务融入徐汇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计划的民生项目,旨在打造“生活盒子”里的“法治邻居”,“让居民在家门口剪个头发、配个钥匙的同时就能将法律需求一站式解决。”
“在这里,我们集中律师咨询、公证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司法鉴定、法治宣传六大司法行政法律服务力量,并融入徐汇法院‘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徐汇检察院‘汇心检察’等品牌,配置覆盖三大类的公益法律服务团、群众认可度高的品牌调解工作室等作为后台联动组。”
前不久,乐山公共法律服务客厅来了一名孕妇曹女士,其父亲病故多年,一直没变更父亲名下房产的产权人。现在她准备将即将出生的小孩户口报在父亲名下的房产内,但派出所需要产权人签字。因行动不便,曹女士便大着肚子来到家门口的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咨询。
客厅值班公证员倾听曹女士的诉求后,为其提供了“一站式”的办证选择。徐汇区通过再造流程延伸公共法律服务触角,打通跨部门线上审核通道,只需将申请材料一次性提交,即可完成不动产继承公证及过户“一件事”,直接拿到新产证。
为进一步让公共法律服务实现“精准滴灌”,公共法律服务客厅还针对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了相关服务,结合日常调研针对矛盾突出点开展主题活动,例如,每月28日量身定制“法治+”空间特色专场,特邀资深律师作为主讲人开办“老年人如何预防电信诈骗”的法治讲座,帮助老年人建立防诈知识体系。
打造新时代法治民生样板 力争明年实现全覆盖
老公房加装电梯、居民家庭财产分割、婚姻纠纷……桩桩件件都需要法律知识的支撑,公共法律服务正在社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就是希望在老百姓常进常出的地方把大家的问题解决掉。”徐汇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区司法局专门成立了区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工作专班,根据首个公共法律服务客厅的体系运行情况,及时总结公共法律服务客厅设立运作经验。“公共法律服务要满足群众高质量的法律服务需求,要对标中心工作抓落实,打造徐汇法律服务集聚高地,在创新发展上谋突破,及时总结公共法律服务客厅设立运作经验,形成可复制、能推广、见实效的公共法律服务样板。”徐汇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获悉,如今,以乐山公共法律服务客厅为样本,徐汇区今年正在推进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客厅”,计划在全区各街镇社区“生活盒子”共开设5至8个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在2024年实现徐汇区13个街镇的全覆盖,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向社区、向家门口、向居民身边。
就在今年2月,徐汇区律师行业党委还发布了“党心律动·基层治理公益法律服务团”的招募通知,来自60余家律所的500余名律师志愿者迅速响应集结,目前已形成城市更新、基层法治、公共法律服务三个志愿律师库,为打造新时代法治民生样板,持续彰显人民城市法治温度发挥力量。
延伸>>>
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区建设 促进法律服务业发展
为推动徐汇区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使法律服务业更好融入和服务“建设新徐汇、再造新徐汇”目标,共同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区建设,近日,《徐汇区促进法律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意见》正式出台并实施。
《扶持意见》从六方面进行扶持。在鼓励法律服务机构向徐汇集聚发展方面,鼓励优质律师事务所迁入本区发展。对引进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导向的律师事务所,可给予综合性扶持。
在支持法律服务机构做大做强方面,支持本区律师事务所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对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导向的律师事务所,给予综合性扶持。对带动作用强、示范效应好的律师事务所可根据办公场所租金、装修实际成本等,给予租金或装修补贴。
在鼓励法律服务人才引进培育方面,鼓励本区法律服务机构引进培育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内和国际优秀法律服务人才。对入选徐汇区光启人才计划的优秀法律服务人才,给予资金支持,并在安居落户、教育医疗等方面依法依规给予便利支持。
在支持法律服务品牌建设方面,鼓励本区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争先创优。在支持法律服务国际化发展方面,鼓励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参与科创徐汇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区和国际知识产权法律服务高地建设,对作出重要贡献的给予相应奖励。
在鼓励法律服务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鼓励法律服务机构提升发展能级、履行社会责任,参与重大事项风险分析与评估、重大建设和项目论证实施、重要决策和文件出台及群体性矛盾化解处置、重大谈判、诉讼、仲裁、调解等工作,对作出积极贡献、成效显著的,可给予奖励。
徐汇区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晶表示:“本次《扶持意见》是徐汇区首次专门为法律服务行业制定的扶持政策,我们将会同大家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加速释放政策效应,助力徐汇区法律服务行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