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加
医药问题和医德医风古来有之。唐代官员、散文家、诗人柳宗元就曾因亲身经历写下批评和表扬“意见”,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史料。
不慎买到假药 撰文曝光警示
生老病死是一种常态,生病了当然要求医问药,长安街头开药铺行医的人也不少,但是良莠掺杂,有时令人真假难辨,难免上当受骗。
柳宗元在长安做官时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天,柳宗元突然觉得腹部胀闷不舒、心慌,医生诊断后给他开了药方,让他回家买药煮汤服下。于是,柳宗元根据药方在一家药店买了药,回家煎煮后服下。然而,柳宗元的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柳宗元让人把医生喊来,讲明他服药不但无效反而加重病情的情况,并质问其原因。医生看了一下药渣说:“您煮的是芋头,而我开的是中药茯苓,一定是卖药的人为了赚钱用假的来欺骗您。”柳宗元这个气呀!
一般人或许就自认倒霉,顶多找到卖药人讨个说法,但柳宗元却认为不能再让更多的人上当受骗,于是他发挥自己的专长,撰写了一篇《辨伏神文并序》,文中写明了茯苓的功效,以帮助百姓辨别茯苓真伪,并将自己上当受骗的经过如实写出来,以此提醒大家。
柳宗元在这篇文章的序中写道:“余病痞且悸,谒医视之,曰:‘唯伏神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戚然慙,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人者众矣,又谁辨焉!”接着他正文中又写道:“今无以追兮,后慎观之。物固多伪兮,知者盍寡。考之不良兮,求福得祸。书而为词兮,愿寤来者。”
由于柳宗元的名气大,文章很快在长安流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柳宗元对黑心药商毫不留情地曝光就是在反思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同时提醒人们不要再上当。只有都较真起来,对假药人人喊打,才能使制售假药者畏惧,消除“假药坑人”这一顽疾。
在唐代,对于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是有严格管理的。《唐律疏议》中对于打假方面的规定十分具体,对假冒伪劣商品,唐律将其认定为“行滥”“短狭”。“行滥”就是质量不合格,“不牢不真”;“短狭”就是尺寸短缺或缺斤少两。制售以上不合格商品的,一经发现要受到“杖六十”的严惩。唐代不仅对商户予以制约,对市场管理人员也有相应规定,那些故意纵容商户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相关人员与制假售假者同罪,由于工作疏忽、放松监管的也要处以杖刑,只是比对制假售假者“减十杖”。
显然,唐代对制假售假的管理也包括售卖假药,只是柳宗元采取写文章曝光的方式,没有去官府举报而已。
药商诚信经营 众人有口皆碑
正因为柳宗元有过上述经历,所以他对那些诚信经营的药店特别推崇。
宋清是长安一家药肆的老板,他以诚信经营而闻名,药店储藏的都是好药材。许多药农有感于宋清的为人,他们从山地、湖河等地采来中药材,特意送到宋清的药肆让他售卖。宋清也不亏待这些药农,都是按高价收购。同样,长安的医生都喜欢用宋清药肆的药来配药方,因为治病效果好,所以他们也都称赞宋清。宋清这里更有一些治疗疮病的特效药,长安的人们一旦生了疮病,都慕名到宋清开的药店买药,往往能很快奏效。
平时,宋清总是很热情地接待每一位客人,有的病人缺钱或是忘了带钱,宋清也会把药先赊给他们。因此,宋清家里积攒了很多欠条,但他从来没有上门去索取药钱。有些素不相识、从很远地方来的人,他照样给打欠条,把药先给他们。每到年末的时候,宋清估计有些人的账是没法还上了,就会把他们的欠条烧掉,当没有这事一样。其他的商人都对宋清的举动很费解,有人嘲讽他,觉得他是个蠢人。当然也有人认为宋清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宋清听过了这些议论,坦然地说:“我经商赚钱养活妻子儿女,道德高尚还谈不上,但要说我是蠢人,也是不对的。”
就这样,宋清在长安卖药四十年,先后有一百多人的欠条被烧掉,其中有的人后来做了大官,管辖州郡,俸禄丰厚,他们派人给宋清送钱送物。据说,宋清家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史载,唐贞观年间名将、官至右武候大将军的尉迟敬德,也曾在宋清药肆买过药,可见宋清的药肆在长安影响之广。
因为柳宗元也曾到宋清那里买药,对于宋清不卖假药、救济贫困的模范做法,他深有体会,所以柳宗元感慨:“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尽管后来柳宗元从京城被贬到几千里外的永州,柳宗元仍然念念不忘京城长安这位叫宋清的模范药商,专门为他写了传记《宋清传》,以流传后世,弘扬宋清这种优良作风。
宋清的事迹,在唐代的一些史书中也有记载,可见不是柳宗元杜撰的,据《唐国史补》载:“宋清卖药于长安西市,朝官出入移贬,清辄卖药迎送之;贫士请药,常多折券,人有急难,倾财救之。岁计所入,利亦百倍。长安言:人有义声,卖药宋清。”
药材品种齐全 采购途径丰富
药行、药肆、药市在长安大都分布在东、西两市。当时的诗人张籍曾因在长安生病,多有治病买药的经历,更是遇到过一些药商坐地起价的行为,他对此很是憎恨,曾写过《赠任道人》诗:“长安多病无生计,药铺医人乱索钱。欲得定知身上事,凭君为算小行年。”
长安东西市包括药肆在内的商家很多,据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会昌三年六月二十七日,“夜三更,(长安)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官私钱物、金银绢药等总烧尽。”这次被火烧掉的就包括药行、药肆的药材有很多,所以药商损失是很大的。同时,圆仁还提到了唐皇帝曾安排人到东西市寻觅合适的药材,“会昌五年岁次乙丑,正月三日,拜南郊……有勅问求仙用何药,具色目申奏省。道士奏药名目:李子衣十斤……勅令于市药行觅,盖称无。”这是皇帝亲自下令到药行寻觅药材,可见药行、药肆是经政府承认的,是合法的商品经营场所。
当时,长安的药肆经营的药材品种不少,有的药肆经营熟药,在西市就有卖饮子的药家。在《太平广记·田令孜》中记载了卖中成药饮子的情况:“长安完盛日,有一家于西市卖饮子,用寻常之药,不过数味,亦不闲方脉……常于宽宅中,置大锅镬,日夜剉斫煎煮,给之不暇。人无远近,皆来取之,门市骈罗,喧阗京国。至有赍金守门,五七日间,未获给付者,获利甚极。”除了熟药,有的药肆还经营生药,白居易诗歌中“长安药肆黄蓍贱”中的“黄蓍”即是一种生药,其茎、叶具有“疗渴及筋挛,痈肿疽疮”的功效。
长安药肆的药材采购途径,从相关资料记载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来自于专门种植药材的药农,据记载,唐时已经有专门种植药材的药农,在《四时纂要》一书中,就列举了很多中药的栽培技术,其中《春令卷之二·二月》中载“种署预、种地黄法、种红花、种黄菁……”等方法。“种黄菁(黄精,一种中药):择取叶相对生者是真黄精。劈长二寸许,稀种之,一年后,甚稠。种子亦得。其叶甚美,入菜用。其根堪为煎。”这些药农收获药材后主要是卖给长安的药肆,以获得收入,维持生活及缴纳赋税。还有《宋清传》中所说的“有自山泽来者”,就是从山川河湖采摘的中草药。在《旧唐书》也有平民入山采药的记载,“豫州人许坦,年十岁余,父入山采药。为猛兽所噬,即号叫以仗击之,兽遂奔走,父以得全。”
第二种途径就是进口药材。据《唐大和尚东征传》一书记载,八世纪中期广州海湾中进口外国药材的盛况空前,“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这些从广州口岸进入国内的珍稀药材沿途贩运,运送到了京城长安的药肆。当时,有人写下了“以是夷估辐辏,至于长安,宝货药肆,咸丰衍于南方之物”的感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长安药肆经营外国药材的事实。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