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学院

北京大学吴洪淇:

将研究事业与时代理论需求对接

本文字数:973

“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这一荣誉承载着当代中国法学青年学者的光荣与梦想,也代表着中国法学界对青年学者学术生涯的鼓励与肯定。能够将自己与这样一份崇高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对我个人职业生涯的莫大鼓励。

首先,感谢中国法学会对青年学人的关爱与支持,为中国青年法学学者搭建这样一个展示学术风采的重要舞台。感谢中国法学会和参与评审的各位前辈学者对我个人学术努力的肯定。感谢我工作的北京大学法学院和母校中国政法大学多年来给予的培养和支持。感谢家人多年来的理解和支持。从东海之滨到大洋彼岸,从小月河畔到未名湖边,学术事业是一段又一段漫长而又孤独的生命旅程。正是在组织的关怀、前辈的栽培和同道的砥砺下,自己才能在学术道路上潜心探索、行稳致远。

其次,感谢这个时代给予青年学者的时代机遇与学术环境。个人的学术历程是以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底色的,时代提出的问题为个人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驱动力。我个人主要致力于证据法、刑事诉讼法与法律职业伦理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新时代的各项改革特别是刑事司法制度改革事业同步展开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刑事司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命题,我国在司法体制、证据制度、刑事诉讼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改革,为刑事诉讼法学青年学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代课题和研究机遇,让我们真正能够将自己的研究事业与时代的理论需求对接起来。

最后,对于我个人来说,获得这样一个奖项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这不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道路建设需要在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域外发达国家的法治经验,从而探求适合于我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道路。这对每一位青年学者来说,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中国式现代化法治道路建设提出的问题如何进行恰当回应,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的理论贡献,这是摆在我们青年法学学人面前的历史使命。

个人的研究力量是很有限的,但这份荣誉将会激励我尽力产出更好的学术作品,将自己的研究汇入时代洪流之中,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学院 B07将研究事业与时代理论需求对接 2023-08-23 2 2023年08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