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栖
“不服老”当是老人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生理现象,老人不得不“服老”。“及其老也,血气既衰”,(《论语·季氏》)头上多飞雪,脸上多河川,思维慢半拍,手脚不灵便,都是很正常的事儿。
《晋书·食货志》云:“十二以下,六十六以上为老小,不事。”意即12岁以下曰“小”,66岁以上曰“老”,老小皆可不做事。老而“不事”说得似乎太绝对了,但做事时动作慢些,则是必然的。
美国心理学家麦尔斯从知觉、记忆、比较判断和动作反应四个方面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智力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8-29岁总分最高,为385分,30-49岁为382分,50-69岁为338分,70-89岁为289分。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新词:“高龄一刻”,其意是指大多数70岁以上的老人常出现记忆衰退,反应缓慢,动作迟钝的情形,甚或如老电脑般发生“卡机”失灵。对老人的“高龄一刻”,需要全社会多些理解、少些取笑,多些帮助、少些漠视,多些关怀、少些旁观。
平心而论,没有什么比排队更能显示人人平等的了,但以人为本的服务设计也可以把它搞得更人性化、更合理化。如芬兰艾斯堡城的超市近来专设“慢通道收银台”,让那些老人购物后可以慢悠悠地把商品放到传输带上,慢吞吞地掏钱包、数钱或刷卡,他们不会感受到背后的灼然目光或焦躁不安的催促,从而获得购物的愉悦感,更有信心外出、介入社会。
其实,让老人“慢”不止是超市的收银,银行的存取款、医院的电子挂号、公交车的上下客、服务机构的咨询、交通指示灯的变换等等,都亟需给老人一个“慢”的预设。
子女更应该正视年迈父母的“慢”,有智慧地处理其老化。
《管子》云:“老不长虑,困乃遬(同“速”)竭。”老人倘若不常用脑思考问题,则很快会变得呆顿,加快衰老。
时下,子女常被传统孝道捆绑,眼见父母衰老,就找保姆来照料,陪着走路、喂食、打理,使尚可行动的老人顿失自理能力。日本作家岸见一郎新书《面对父母老去的勇气》,提到当父母老了,子女应该找机会,换一种方式来爱他们。“提供父母保存生活技能与体力不褪化的照顾,才是现代新孝道”。诸如:平时有事,少代其劳;不雇佣24小时看护,而是寻找钟点工隔三岔五服务,协助爬高弯腰搬重物及打扫清洁;行动不碍时,适度料理生活,如买菜、煮饭、上超市、去银行;等等。老年父母举止即使“慢”,也比凡事包办来得有存在感和生活味,因为自理也是一种自立,其蕴含着“老有尊严”。
“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韩愈:《入关咏马》)“慢”不也是老人“慎前程”的题中之义么?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