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域外之音

大英博物馆“失窃”丑闻

本文字数:2879

疑似“内鬼”:彼得·希格斯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大英博物馆董事提名马克·琼斯爵士担任大英博物馆临时馆长。临时馆长的任命最终将由英国首相苏纳克批准。

据报道,1974年至1992年,马克·琼斯曾在大英博物馆从事硬币和奖章的保管工作。1992年至2001年,他曾担任苏格兰国家博物馆馆长。2001年至2011年,他曾担任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馆长。

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表示,“我很高兴地确认,马克·琼斯爵士已获得董事会的一致批准,成为大英博物馆的临时馆长。马克是世界上最有经验和最受尊敬的博物馆领导者之一,将提供大英博物馆现在所需的领导和控制。”

奥斯本称,马克·琼斯的首要任务将是加快藏品编目,提高安全性,并加强对博物馆策展使命的自豪感。“我承诺我们会吸取教训,为一个强大的未来奠定基础。马克的任命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一大步。”

据之前报道,当地时间8月16日,该馆声明称,多件藏品失窃,包括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9世纪的黄金、珠宝等近期未被展出的多件文物。

当地时间8月25日,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因藏品失窃事件宣布引咎辞职。据报道,副馆长乔纳森·威廉姆斯也同时宣布辞职。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之前已接受菲舍尔的辞呈,他将留任至临时馆长人选确认。

“失踪”藏品约2000件

大英博物馆,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近期却被曝出有约2000件馆藏珍品不翼而飞,其中一部分甚至被挂到网上低价出售。这起失窃丑闻被英国《泰晤士报》形容为“国家耻辱”。与此同时,文物原籍国对流失文物的追索也加紧了步伐。

当地时间8月25日,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宣布引咎辞职。3个小时后,副馆长乔纳森·威廉姆斯自愿辞职。该博物馆理事会主席奥斯本直言“这是一个我们需要清理的烂摊子”。

国际艺术品追回组织创始人马里涅罗表示,像这样的安全漏洞非常令人震惊,是非常令人尴尬的,可谓是史诗级的丑闻。

当地时间8月16日,大英博物馆发布一则公告,称有藏品“丢失、被盗或损坏”。这些藏品大多是存放在同一个储藏室内的小物品,包括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9世纪的黄金首饰、宝石和玻璃制品,近期全都没有被公开展览过。

8月26日,大英博物馆理事会主席奥斯本证实,该博物馆“失踪”的藏品数量约为2000件,引爆国际舆论。

疑似“内鬼”作案

伦敦大学城市学院犯罪学教授泰勒称,大英博物馆拥有800万件藏品,其中只有大约1%在公开展览。馆内有警报器、有储藏室,这些设施都关联博物馆的安保系统。《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推测,内部人员作案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大英博物馆发布有关藏品失踪的公告之前,一名叫彼得·希格斯的员工被馆方解雇,他的身份很快被媒体挖了出来。这位56岁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物专家是一名资深策展人,已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了30多年。据《泰晤士报》报道,策展人有权独自进入博物馆的私人画廊和大型储藏室,并在离开时不受检查。大英博物馆没有透露解雇希格斯的原因。由于舆论将怀疑目光投向被解雇的前策展人,希格斯的儿子格雷格声称自己的父亲“什么也没有做”。

大英博物馆发言人则表示,由于警方正在调查,馆方无法发表评论。

安全漏洞多,管理也混乱

无论“黑手”是谁,此事暴露出的安全漏洞已经让大英博物馆自诩的“文物保管人”角色受到更多质疑。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首个国家博物馆。早在上世纪70年代,大英博物馆就曾发生过一系列钱币和奖章失窃案件。《泰晤士报》认为,藏品屡屡被盗和馆方“管理混乱”有很大关系。

2002年12月,该报记者艾雷代尔以实习生身份进入大英博物馆卧底调查了三个星期。他在后来的报道中写道:“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陶罐和玻璃制品被不小心打碎,工作人员悄悄将碎片重新粘在一起,以免被馆方发现。”“大多数策展人都会随身携带一小管胶水。”

为了测试安保情况,艾雷代尔进入大英博物馆深处的一间储藏室,将一件公元前3世纪、价值2万英镑的希腊大理石足装进背包,然后从博物馆正门离开,整个过程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在附近一家咖啡馆喝了杯咖啡后,他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这只大理石足还了回去。

《从博物馆偷东西比你想象的更容易》,今年8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这样一篇文章中指出,在大英博物馆的800万件藏品中,只有被展出的那1%是引人瞩目的。如果你去偷帕特农神庙雕像、罗塞塔石碑,马上就会被发现。但如果你偷的是一块小小的古罗马浮雕宝石,可能连博物馆的策展人都不会察觉。

据《纽约时报》报道,大英博物馆馆藏的800万件藏品当中,仅有450万件在电子数据库中做了数据编目,约占藏品总数的一半。大英博物馆理事会主席奥斯本承认,并非所有藏品都进行了“恰当的编目和登记”。这就意味着一些没有编目的小件文物在失窃后,可能大英博物馆自己都不知道丢的是自家的东西。

数十年来,这种松散混乱的编目制度一直饱受批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小组负责人齐罗吉安尼斯直言,将藏品记录在册是博物馆的“主要责任”,而大英博物馆却将资金优先投入到制作精美的手册和举办活动上。让盗贼有了可乘之机。

据《泰晤士报》报道称,据统计,从英国的博物馆中丢失或被盗走的文物中,有90%以上最终都无法被找回。

来自全世界的审视和质疑

美国《赫芬顿邮报》则注意到,随着失窃丑闻发酵,大英博物馆如何获得如此之多的文物,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审视和质疑。

18至19世纪,英国人从希腊考古遗址中带走了大量文物,其中就包括被埃尔金勋爵带走的帕特农神庙石雕。今年3月,梵蒂冈将三件帕特农神庙石雕碎片正式移交希腊。而英国一直以“保护文物安全”为由,拒绝将被掠夺文物归还,1963年还修改了《大英博物馆法》,以立法的形式禁止归还文物。

时任英国文化大臣的米歇尔·唐兰称,“我认为归还文物是危险的,而且是法律禁止的,我们目前不打算修改法律。”

如今,文物失窃丑闻曝光,英国下议院议员贝尔·里贝罗·阿迪直言: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被挂到eBay上出售,而馆方却声称文物的原籍国无法照顾好它们,这种不归还文物的理由“侮辱性太强”。

8月23日,希腊再次要求英国归还19世纪从雅典运走的帕特农神庙石雕。2022年底,埃及一批考古学家发起请愿书,希望拿回埃及国宝罗塞塔石碑。埃塞俄比亚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1868年英国入侵后夺取的十字架、武器、珠宝等文物。近年来,复活节岛的拉帕努伊人也不断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其作为“精神图腾”的复活节岛石像。

然而,追索文物之路漫长而艰辛。

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为保护文物、促进流失文物返回陆续制定了一些国际公约,比如简称“1954年海牙公约”的《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等,但仍面临条约无溯及力、约束力有限等难题。

几个世纪来,英国从其他国家掠夺的文物,大多藏于大英博物馆,各国要求英国归还文物的声音从未间断。如今一部分文物失窃了,大英博物馆该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寻找这些原本就不属于自己的文物呢?

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恐怕也是大英博物馆不愿公开失窃丑闻的原因之一。

(来源:央视网、中新网)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域外之音 B08大英博物馆“失窃”丑闻 2023-09-12 2 2023年09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