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李启璐
前不久,上海市徐汇区凌云司法所的社工收到了一面帮教对象送来的锦旗。接到锦旗的那一刻,社工是有些惊讶的,因为送锦旗的人,今年3月刚刚刑满释放。短短几个月的帮教,于社工而言,很多工作都是常规和不足挂齿的,而他和家人真心诚意的道谢,让社工动容。
社工的这名帮教对象叫老朱,2019年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入狱前,老朱的一侧髋关节股骨头已经出现了坏死,没想到出狱后,另一侧也出现相同情况,日常活动严重受限。老朱担心自己的病情会一点点地剥夺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影响正常关节功能,包括行走、上下楼,严重时可能连基本生活也需要别人帮忙。
然而,因为工作需要,老朱需要到司法所报到。考虑到老朱的身体情况,社工便同他的家人联系,表示如果老朱出行有困难,他们可会同社区民警、居委、帮教小组志愿者一起上门。没想到,要强的老朱婉拒了社工的好意,说可以自行前往司法所。
那天,在司法所门口,社工看到老朱在妻子的搀扶下,举步维艰地一路走来。社工心里五味杂陈,想上前帮忙,却又怕伤了老朱的自尊,最终只能手足无措地站在一边。
虽然老朱个性要强,但并不意味着他已坦然接受这些生理上的变化,和他的交流中社工发现他心里也存在负面反应,很脆弱。这时候非常需要心理辅导,社工尝试共情老朱的痛苦,想尽微薄之力,能帮助一次是一次。
在和社工的沟通中,老朱也逐渐打开心扉,向社工感慨“终于深切体会到什么叫子欲养而亲不待”。原来,老朱的父亲去年因病去世,老朱当时尚在服刑,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抱憾终身。如今,他拖着一副伤残的身体,甚至无法去墓地磕头尽孝……
“其实在时光交错中,我们都在慢慢变老,这是自然不可逆行的规律。面对这样不断的离去,我们没有办法阻止它发生,只有接受。你能做的,就是在自己可以把握的时光里,处理好和亲人的感情。”社工安慰老朱。
面对若有所思的老朱,社工抓住机会引导他要把握好当下,过好自己的生活。而老朱眼下最紧要的就是恢复身体健康。
老朱的身体情况已经到了需要做手术的地步,然而因为各种原因,手术拖延。面对无措的老朱和家人,社工及时了解相关规定,并引导老朱和家人到相关单位、部门咨询,还和社保中心工作人员一起就老朱的问题给出了适当的建议。老朱的疑问终于得到解答,能够进行手术。
7月上旬的一天,老朱家人特意打电话到司法所,告知社工,老朱的手术很顺利,目前已经转到康复医院后续治疗,非常感激街道司法所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老朱的家人还坦言,老朱第一次到司法所时,内心其实是抵触的,要强的他生怕被看不起,可社工一直耐心地倾听、安抚,还毫无怨言地来回奔波帮忙咨询办理各类手续,他渐渐也就放下了“戒备心”,产生信任,并感激……
社工的话>>>
这次帮扶收获了锦旗,更收获了安置帮教对象及其家人的肯定,使我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社工的工作不单单是要有一颗服务的心,更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及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熟悉工作业务中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最新的政策。更要与各个部门多沟通和交流,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是没有用的,团队协作力是更好开展工作的关键核心。心中有希望,希望才会向你而来,我愿意做那道代表希望的微光,照亮这世界上的一些人,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