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在徐汇滨江,有两栋极具未来感的双子塔楼,它是上海AI产业的地标性载体——素有“垂直硅谷”之称的西岸智塔。以它所在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区西岸数字谷为点位,上海检察机关智联检察研究中心“西岸基地”即设立于此。
近年来,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网络在以其交互性、便捷性的优势深刻改变全球发展格局的同时,也正成为新型犯罪的温床。
今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徐汇区人民检察院发布《徐汇区网络空间治理检察白皮书(2020—2022)》,其中提到,过去三年,区内网络犯罪案件占比年均增幅达13%,涉网络知识产权犯罪逐年递增,盗销域名、网游“私服”……正成为威胁网络生态的一个个雷区。
结合该院办理的相关典型案件,记者近日采访了该院第三检察部检察官,讲述了从个案惩治到诉源治理,检察机关能动履职,积极扮演“店小二”角色,以法治力量推动实现网络空间治理的生动故事。
小伙盗销域名获刑反网络黑灰产在行动
“现在开庭!传被告人入庭。”这是一起网络犯罪案件的庭审现场。站在被告人席上的梁某某不过二十出头,却因利益驱使游走在黑灰产边缘,最终迷失自我。
今年4月,梁某某利用某云官网账号自助找回的方式,上传伪造的江苏某网络科技公司营业执照和授权书、指使他人代办人脸审核后,修改该公司某云账号登录密码,获取到该司某云账号权限。
“该账号内共有148个域名,包含DNS解析等某云服务。”该案承办检察官、徐汇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袁莉告诉记者,其中,上海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使用江苏这家公司云账户下的4个域名,上海这家公司又将其中一个域名对应其司名下一款知名手游APP相关服务,另外3个域名用于手游短视频平台投放的广告数据回传。
“也就是说,梁某某在网络上对云账号进行随机碰撞的过程中,发现了上海这家网络公司所用域名的价值。”袁莉告诉记者,此后,梁某某通过登录该账户进行域名转移操作,将上海这家公司实际在用的上述4个域名在内的69个域名所有权转售他人,致该公司上述域名指向的目的IP被他人恶意篡改。经查,梁某某非法获利8100元。
经徐汇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今年8月,徐汇区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梁某某犯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这是一起典型的网络黑灰产案件,近年来,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盗销域名正逐步形成网络黑灰产,并呈分工负责、链条化运作趋势特点。”袁莉告诉记者,这起案件也是徐汇区首例盗销域名网络犯罪案件。
“目前,在我们的司法实践中,对于域名很难有一个准确的估价,所以像这起案件中,我们还是以梁某某转售69个域名所有权的违法所得去定罪量刑,但其实对于受害企业而言,财产损失可能远不止这些。”
袁莉同时谈到,这种盗销域名的犯罪手段,也给用户隐私安全、商业竞争和网络生态带来严重威胁。“所以在本案办理中,我们提前介入引导规范电子数据取证固证,形成完整证据锁链,有力指控犯罪,对盗销域名网络黑灰产形成有力震慑,并及时追回被盗销篡改域名,最大限度减少对辖区网络企业运营影响。”
为了堵上相关漏洞,检察机关还联合相关单位召开网络数据安全通报会,督促域名服务平台增强责任意识,加强漏洞隐患整改修补,落实数据安全保护主体责任,相关域名服务平台目前已完善用户账号找回验证和授权规则,健全域名管理及安全监控机制。
“以此案办理为契机,我们还指导反网络黑灰产联盟制定了《反网络黑灰产处置指南》,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网络突发案事件预警处置机制,从根源上减少黑灰产行为的发生和影响。”袁莉透露,这份《指南》不日也将正式发布。
《魔力宝贝》私服收取充值金2590万
在徐汇检察院办理的另一起涉网络犯罪的案件中,上海某网络科技公司负责人张某乙和研发部门主管沈某某,在2021年6月期间,指使周某某、胡某某从上海另一家网络科技公司跳槽时,将任职期间获取的《魔力宝贝》游戏代码带至本公司。
2022年1月至8月,公司投资人张某甲、负责人张某乙以营利为目的,共谋将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魔力宝贝》游戏,以《斗嘻游》《老鼠大冒险》等游戏名称在信息网络上线运营,共收取游戏充值金额2590万元。
后经徐汇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被告单位公司,被告人张某甲、张某乙等9人犯侵犯著作权罪,分别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至1年,并处罚金100万元至10万元不等。
“这是一起网络游戏私服类侵犯著作权的团伙窝案,具有涉案人员众多、犯罪结构复杂等特点。”徐汇检察院第三检察部行政主任宋珊珊告诉记者,从徐汇检察院近三年受理的涉网络游戏审查逮捕案件来看,外挂、私服仍是网络游戏产业多发犯罪类型,“外挂、私服制作成本低,通过买卖装备、道具,快速提升虚拟等级等方式可以获取巨额利益,低投入、高回报使得此类犯罪屡禁不止。”
宋珊珊谈到,在办理此类案件的过程中,检察机关重点关注“私服”问题的诉源治理,并在此过程中平衡打击单位犯罪和保护民营企业双价值。“员工缺乏一定的保密意识与法治意识是导致本案发生的原因之一,因而针对企业如何增强员工的保密意识与法治意识,加强保密措施,我们专门召集辖区游戏企业开展了调研座谈,从源头上推进行业治理,挤压‘私服’生长的空间。”
商场摄像头非法获取人脸信息?
徐汇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此前专门针对区域内经营主体违法获取消费者人脸识别信息的行为展开过排摸。
通过排查,检察官发现,共有8家经营主体与上海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人脸识别技术服务合同后,违法收集人脸信息。这些经营主体购买人脸识别设备和服务后,在未经消费者同意及明示信息收集规则和用途的情况下,违法收集进店消费者的人脸识别数据,某电子科技公司则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储存、分析、整合、加工成诸如进店人数统计、男女比例、年龄分析等衍生数据,再以提供服务的方式卖给这些经营主体。
据悉,截至排摸时,这8家经营主体在经营过程中共计违法采集人脸识别面部数据2600余万张,涉及284个人脸识别设备,143家门店。这些经营单位采集的人脸识别数据流通路径无法监测,存在数据在二次利用、加工后泄漏,被用于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衍生风险。
为了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被违法采集和盗用滥用,徐汇检察院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并对相关企业进行了约谈。此后,行政机关在对涉案经营主体作出行政处罚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消费商圈、商业综合体、沿街商铺的日常巡查力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等多种措施。
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人民群众的重要关切。近年来,在日常打击犯罪的同时,徐汇检察院积极践行一体化办案理念,力求源头治理,持续跟进监督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损害公共利益的突出问题,用检察力量筑牢网络空间个人信息“防火墙”。
“十条措施”为网络空间治理施策
近日,徐汇检察院召开“法治与共治——网络安全与空间治理”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2020年至2022年,徐汇检察院共受理涉网络犯罪案件1966件2583人,占刑事案件受案总量的31.5%,网络犯罪案件占比年均增幅达13%。
其中,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案件激增,在网络犯罪案中连续三年占比达70%以上;威胁数据安全类犯罪上升态势明显,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及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等计算机网络犯罪2022年案件数量同比增长40%;利用网络实施黄、赌、毒犯罪占三成,互联网成为黄、赌、毒等传统犯罪的新场域;涉网络知识产权犯罪逐年递增,涉商标类犯罪在利用网络实施的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中占66.7%,网络售假案件数量已超过传统线下售假模式。
面对新时代网络犯罪的变化趋势,徐汇检察院聚焦刑事犯罪打击“主阵地”,不断健全规范网络空间秩序“新机制”。
“今年以来,我们充分发挥西岸网络综治空间和漕河泾检察官工作室站点聚合作用,各有侧重服务辖区内的人工智能、互联网产业,就‘网络游戏内容生态、人工智能新赛道、网络水军’三个方面进行重点治理。”
宋珊珊告诉记者,立足“西岸基地”,今年4月,徐汇检察院还将“检互·西岸”网络综治空间嵌入徐汇滨江“法润水岸”空间站,形成系统化、组团式、菜单式法治服务格局,起草形成《涉企人工智能与算法合规指引》初稿,以点状布局、智联互通,形成徐汇网络检察服务辖区企业法治“云”空间。
基于徐汇区互联网、人工智能产业集聚特点,徐汇检察院此次还发布了《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服务保障徐汇区网络安全与空间治理十条措施》,探索涉网络领域四大检察一体综合履职,加强网络、知识产权、金融检察的特色融合,探索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保护,加强网络生态内容监管,并建立健全行政司法多方协作平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