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通过低等级小代理商将通讯话费充值资金“错配”,将资金套转至空壳公司,层层转移至境外……近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打击惩治电信网络犯罪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记者从会上获悉,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该院共受理电信网络犯罪审查逮捕案件485件733人;审查起诉案件667件1088人。其中,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案件占比46.5%居首位,且新概念型的电信网络犯罪频发。
话费充值“错配”,为境外网站转移赌资
在其中一起通报的帮信犯罪典型案例中,2020年至2021年间,“奥某某”等人经李某某、陈某某等人居中介绍、接洽,从黄某某处获取了其持有的多家空壳公司账户、U盾等(上述人员均另案处理),继而采用将网络赌博等非法资金与正常用户的通讯话费充值资金进行“错配”的方式,将相关资金套转至空壳公司账户,进而层层转移至境外。
在上述资金流转过程中,有人民币6亿余元系通过某甲话费公司账户以上述“错配”形式套转。其间,身为该公司总经理的被告人郑某甲,负责与“奥某某”等人进行联系,并决策关于“错配”的整体事宜。郑某甲还指使某乙公司运营总监吴某某负责日常运营及具体对接等事宜;指使木某公司技术总监郑某乙负责话费平台对接及技术支持等事宜。
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以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先后将郑某甲、吴某某、郑某乙移送静安区院审查起诉。日前,静安区检察院对被告人郑某甲、吴某某、郑某乙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向静安区法院提起公诉。静安法院判决上述三人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至有期徒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至1万元不等。目前判决已生效。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居首位,新概念型频发
什么是“错配”?“在‘错配’模式中,犯罪团伙在相关平台接入赌博平台链接,通过隐秘下载、APP推送等躲避监管。同时,以高额分成或给予‘高额扣点’为诱,与相关从事话费经营的公司及平台开展‘合作’,获取大量用户充值话费的订单后,将充值订单与赌博平台‘上分’订单通过非法技术进行‘错配’撮合,赌博人员的赌资以所谓‘话费’形式被犯罪团伙支配的空壳公司账户接收,经多道洗钱环节后,最终以虚拟币等形式转至境外赌场。”静安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网络犯罪检察办案团队负责人谈颖颖介绍。
谈颖颖提醒,折扣话费暗藏风险。“低价话费”对很多用户具备一定吸引力。对此,违法人员借机以低价话费为诱,将话费用户作为间接洗钱的工具。“对于用户而言,‘错配’模式实际亦暗藏风险,如违法人员交易过程突然‘隐身’或携款‘跑路’等,用户亦面临经济损失。”谈颖颖说。因此,在案件办理之外,检察机关同步开展反诈宣传工作,结合典型案例“进校园”“进社区”“进楼宇”,向学生、社区老人、金融“白领”进行法治宣传,告诫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选择正规运营渠道进行话费充值,切莫因“贪小利”而成为电信网络犯罪的“帮凶”。
据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静安区检察院共受理电信网络犯罪审查逮捕案件485件733人;审查起诉案件667件1088人。排名前三的罪名分别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诈骗罪(电信网络类),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占受理案件比重分别为46.5%、27.7%、24.3%,其中帮助信息网络犯罪居首位。
电信网络诈骗的关联犯罪中,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犯罪数量增幅加大,且呈现团伙性趋势。2022年全年的案件受理数量同比增长116%,受案人数同比增长277%。
电信网络犯罪与“互联网+”融合升级,隐蔽性更强,新概念型的电信网络犯罪频发,如兼职刷单、信贷投资、情色裸聊等。该院近期办理的部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出现使用“错配”模式外,还有“VPN”“虚拟币”等网络技术被大量应用,电信网络犯罪手法更隐蔽,防不胜防。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