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青春

仅约两成未成年人主动开启青少年模式

“青少年蓝皮书”建议:持续供给高质量的有益内容

本文字数:3609

资料图片

如今,在打开短视频App时,弹窗的“青少年模式”已变成许多网民习以为常的标配。各大短视频平台在2019年推出了“青少年模式”,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五个年头。经过五年的发展,短视频“青少年模式”对使用时长、使用时段、使用功能进行了严格限制,避免青少年短视频滥用,保护青少年隐私与权益。

“青少年模式”能否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江苏张家港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报告援引《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指出,有85.9%的未成年人和91.6%的家长都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设置过  “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人和家长不到五成,四成家长认为“青少年模式”效果不够显著。

“青少年模式”主动使用率较低

尽管“青少年模式”已经被广大青少年熟知,但青少年仍然不会选择主动开启“儿童模式”“青少年模式”。

2022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在抽取的9087份样本中,有34%的青少年几乎不使用儿童模式或“青少年模式”,较少或有时使用“儿童模式”“青少年模式”的占37%,经常或总是使用“儿童模式”“青少年模式”的只占20%。

可以看出,只有约两成的未成年人主动选择开启“儿童模式”“青少年模式”,约八成的青少年并没有在“儿童模式”“青少年模式”的保护下上网或使用App,“青少年模式”的主动使用率较低。

未成年人是否主动使用“儿童模式”“青少年模式”,与父母的管教以及自身受媒介素养培训的程度有关。研究发现,经常与父母在上网问题上发生争执的未成年人往往不会主动使用“青少年模式”,接受媒介素养培训课程少的未成年人也不会倾向于主动使用“青少年模式”。

2022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数据中的“在上网和使用各类App时,您会主动使用儿童模式或者青少年模式吗?”调查结果,与“您有没有因为上网的问题与父母发生过争执?”“您上过专门的网络素养课程吗?”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即青少年与父母在上网问题上的分歧、媒介素养教育程度两项与青少年不主动使用“青少年模式”的频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同时,据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布的《短视频App青少年保护模式观察报告》显示,头部短视频平台的使用体验相对更好。

“青少年模式”面临哪些挑战?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指出,当前互联网应用“青少年模式”自建设形式主义较为严重,只提供给青少年家长两种选择,采用极为严格的控制措施或不设置控制措施。这种二级化的思维不能运用在以技术保护未成年人用网的思路中,过严或过松的设置都会使未成年人保护成为形式,无法落到实处。

调研发现,当前对青少年上网设置的身份信息识别机制存在许多漏洞,这些漏洞会导致青少年绕过身份信息识别机制进行互联网活动,使“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例如“抖音”设置的使用时限虽然禁止青少年在晚上10点之后打开应用,但是如果输入四位密码进行解锁,这个限制就会被解除。移动端游戏《王者荣耀》虽然对成年人的账号进行人脸识别,防止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身份进行游戏,但人脸识别一般约两个月触发一次,未成年人可使用父母身份信息或其他成年人身份信息完成注册并通过识别,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受到任何游戏时间、登录时限的限制。

同时,报告指出,平台在设计“青少年模式”时强化其管理属性而弱化其服务属性,导致技术保护模式重形式而轻内容,“青少年模式”逐渐脱离实际使用的需要;家长缺乏对未成年人用网的监督等,也成为“青少年模式”亟待补救的“漏洞”。

如何优化“青少年模式”?

建设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保护模式,关键在于服务好被保护者。

如何让“青少年模式”的利用率得到提升,让青少年愿意主动使用“青少年模式”?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指出,要想真正建设低成本、高效的技术保护模式,就需要考虑青少年上网的社会活动、知识学习、娱乐社交需求,帮助他们融入互联网,但又要避免其与互联网不良信息的接触。更需要考虑网上对于未成年人群体的高质量有益内容的持续供给,加大普惠免费高质量内容建设力度,以及这些优质内容在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力。

具体来说,一是主动提供有益的、有教育性的、趣味的、适合的内容,而不是只提供单一的说教性内容。

二是重视青少年在课业压力下的游戏需求,宜疏不宜堵,青少年对信息和游戏的接触是必然的,根本在于控制青少年的游戏时间,提供适宜他们年龄的信息内容或游戏。

三是积极引导青少年进行良性、适度的网上活动,帮助青少年构建有益的兴趣社群,与成年人的兴趣社群相区别,打造以科学实验、体育运动、生活常识、影视剧、益智游戏等为兴趣的社群,让青少年在交流互动中丰富自我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网络朋友圈”。

相关报道>>>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发布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是“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子项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重要成果,是青少年蓝皮书的第九部,基于第11次全国调查数据和本领域专家学者的专项研究,重点对中国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网络素养、网络交往、网络文化等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

该蓝皮书研究发现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仍存在城乡差距,区域间信息差异明显;未成年人用网的风险意识普遍不足,网络素养教育滞后于未成年人用网的现实需求;部分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持续,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正确价值观形成;家长和教师对未成年人上网的态度趋向开放,但保护和引导工作尚需更多配合;未成年人用网相关政策存在一定的错位、滞后,已有规制手段效果尚不理想。

其中关于未成年人的网络消费,蓝皮书指出,尽管未成年人尚未经济独立,但其网络文化消费已经体现出一定的圈层消费特征。商品的文化属性能否得到认可、引发情感共鸣,成为赢得未成年一代消费者的关键。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兴趣圈层更加垂直多元,分门别类,体系强大。诸如B站已拥有超过200万的文化标签,包括御宅、美妆、萌宠等;核心圈层包括游戏、番剧、古风等品类,核心圈之下又有许多分支,而看起来相似的趣缘圈之间都有细分的品类。“圈外人”认为类似的这些趣缘圈,实际上只有小部分交集,各圈之间有不互通的消费偏好、语言符号和行为方式,甚至可能还有泾渭分明的壁垒或者对立。“兴趣市场”是新消费文化中的集体共识,网络圈层组织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共识。消费新圈层不能简单套用部落化解释,在“部落中”它还暗含了圈与层级两个维度。一是水平层面的兴趣“圈”,即消费者通过摆脱原有的阶层束缚,依据兴趣爱好而结成的集群。二是垂直层面的分化“层”,即在生产和消费变得模糊的同时,圈内消费者的地位分级却显得愈发明晰。更为确切地讲,在由平台、意见领袖、普通消费者共同构成的网络中,兴趣市场的共识正被“情感+利益”的圈层逻辑放大,致使消费行为激进化。“分层”是圈子形成后的必然趋势。未成年人网络圈层消费中的阶层性,一定程度上是父母经济社会地位的映射。

此外,蓝皮书显示,新兴职业受未成年人追捧程度均有所下降,拥有稳定收入的传统行业仍旧最受青睐,未成年男性和女性职业理想选择有明显差别。

未成年人的互联网运用是关系网络强国和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全社会关心、关注的基本问题。基于2022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数据,蓝皮书分析指出,互联网构建起未成年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影响着未成年人自身的成长规划,从未成年网民的职业取向可以洞见其成长。

调查显示,教师是未成年人最为偏好的职业,有31%的未成年人选择其为理想职业,其次为医生(19.8%)、企业家(19.5%)和艺术家(19.3%)。游戏玩家、网红、AI高手等互联网职业早已进入未成年人的选择视野,但这三种新兴职业受追捧程度均有所下降,降低幅度分别为6个、3.9个和2个百分点。蓝皮书认为,未成年人的职业理想选择较为集中,拥有稳定收入的传统行业仍旧最受未成年人青睐。

同时,以性别因素为变量来看,未成年女性职业理想选择排行前三的是教师、艺术家和医生,而未成年男性倾向选择军人、科学家和企业家。未成年女性选择文职类工作的比例要远高于未成年男性,未成年男性选择技术类职业的比例高于未成年女性。

该蓝皮书建议,对未成年人这个群体重视区域信息差异,促进教育资源流通,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尊重未成年网民作为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助力未成年人在触网用网中自我保护;以制度完善和文化发展促进全民网络素养提升,建设未成年人用网友好社会;加强技术保护,用技术手段为未成年人用网保驾护航;敏感于时代变化,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政策规制。

(整理自中国青年网、北京青年报、央广网)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青春 B07仅约两成未成年人主动开启青少年模式 2023-09-26 2 2023年09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