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季张颖
夜幕降临,崇明横沙岛上,乡野归于宁静。横沙派出所内,“生态骑警”孙辉戴上头盔、发动警用摩托,伴着一路警灯闪烁驶向夜色……这是一次寻常的夜间巡逻,也是崇明“生态警长”们在治安管控打击犯罪之外,昼夜如常守护辖区生态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崇明公安紧紧围绕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发展定位,积极打造与生态岛相匹配的生态警务机制,筑起上海的生态屏障。
今年10月1日,《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从出台野生动物保护巡护制度到建立野生动物栖息地,再到完善野生动物保护举措,《条例》中的“上海特色”为地方保护野生动物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在上海远郊崇明,人与自然如何奏响和谐共生的主旋律?野生动物保护的“上海经验”又是如何在这里先行探索?以《条例》实施为契机,记者近日走进崇明,寻找答案。
麋鹿现身?“生态骑警”新发现
“头脸像马,却长着一对大鹿角,这应该是一头麋鹿。”今年5月下旬,“生态骑警”孙辉在横沙岛东滩巡逻时发现一头浑身湿漉漉的动物趴在江堤上,出于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敏锐嗅觉,孙辉当即联系了林业部门,后经野保工作人员到场后证实,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
工作人员猜测,它极有可能从崇明岛过江而来,路途中耗费了一些体力。“现在看来麋鹿精神尚好,且所在区域地处偏僻,几乎没有人类活动,贸然捕捉反而会对它造成伤害。”于是,经多部门协商决定,让麋鹿自由活动,不要接触到人群就行。最终,在横沙岛逗留了几日,恢复体力后,麋鹿便又踏上了迁徙之旅。
“像这样救助野生动物的事例在我们横沙岛时有发生。”横沙“生态骑警队”队长、横沙派出所副所长陈季杰告诉记者,横沙岛是崇明三岛中最小的一个岛屿,也是目前全上海唯一只能靠轮渡才能到达的区域。岛上乡村道路密布,环境生态宜居,是上海为数不多完整保留乡野风貌的区域。然而,要守护这150平方公里的飞鸟翔集、野趣盎然,仅靠20多名警力难免力不从心。
如何基于横沙的地域属性,将公安警务与生态建设融合起来,在横沙打造一套“横沙岛屿特色立体综合防控示范样板”?为此,去年底,横沙派出所就开始着手组建一支“生态骑警队”。“相比普通警车,摩托车快速灵活,可以便捷地进入农村小道、沿江岸堤,大大延伸了巡控打击的触角,也提高了救护野生动物的效率。”陈季杰表示。
智慧加码!无人机巡航围垦区
崇明内陆河星罗密布、综合交错,河道生态安全不可忽视。为此,崇明公安分局将全区17256条、总长10600.78公里的河道逐一细分,将这些河道的巡逻纳入到“生态警长”的日常工作中,让非法捕捞行为无处遁形。
尤其在每年固定的长江禁捕期及内陆河禁捕期,生态警长们会以各自辖区内的河道、林带、滩涂等重点区域及周边道路为重点,加大对非法捕捞等行为的巡控力度,有效震慑各类违法犯罪。
陈季杰告诉记者,基于横沙滩涂面积大、围垦区域地广人稀等特点,横沙派出所还依托智慧公安“一屏观横沙”、无人机巡航等手段,实时感知违法线索,做好生态保护的“后半篇文章”。
“今年夏季,岛上几名割芦苇的工人在涨潮后被困滩涂,我们就是通过无人机巡航准确发现了相关人员的位置,进行了及时救援。”陈季杰透露,“通过智慧手段赋能,我们也能对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打击,全方位、常态化筑起生态保护的‘立体屏障’。”今年,横沙派出所还将生态违法记录、线索举报等,与乡里推出的“五福生态基金”积分挂钩,促进村民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与乡村平安治理中。
以“崇明经验”为探索,结合刚刚施行的《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记者也注意到,其中结合上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就针对性地在全市提出了相关措施。比如《条例》出台了野生动物保护巡护制度,在候鸟迁徙高峰期,将加强对候鸟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等重点区域的巡护。同时在数字化领域也提出,要推动野生动物保护数字化转型,依托“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平台,提升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效能。
“生态警长”转型成了“救助专家”
来自市绿化市容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上海地区共记录到鸟类518种,兽类46种,两栖类15种,爬行类36种,包括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以及“三有”动物。
其中,在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到的鸟类就达300种,占到上海地区记录鸟类总量的大半。近期,这里将迎来候鸟过境高峰期,它们从西伯利亚飞来,去往澳大利亚等地过冬,其中不乏珍稀品种。
“警察同志,我捡到了一只受伤的鸟,好像是戴胜。”就在近日,家住崇明东滩的居民王女士在骑行过程中一眼就认出有只戴胜停驻在路边,靠近了才发现这只鸟气息微弱,应该是受了伤。“戴胜的辨识度很高,头顶‘皇冠’,嘴细而长。”爱鸟的王女士把这只受伤的戴胜送到了派出所,请民警想办法救治。
东滩治安派出所民警李嘉懿告诉记者:“如今,遇到受伤、搁浅的野生动物第一时间联系警察,几乎成了当地人的‘共识’。”而经常和野生动物打交道,也是像李嘉懿这样的崇明“生态警长”们最特殊的工作内容。据悉,目前,崇明岛上这样的“生态警长”有266名,他们由部分社区民警和执法办案民警转型而来。
“民警往往处于野生动物救助流程的最前端,在加大日常巡护的同时,既要预防动物可能袭击居民,也不能因救助不当,对已经受伤的动物造成二次伤害。如果遇到受伤或保护级别较高的野生动物,接报后,属地派出所将同步联动林业、野保部门的专家现场查看,确认具体伤情,后续再由他们带回救治,适时放归。”李嘉懿告诉记者。
生态保护联动平台探索出成效
“喂,是派出所吗,我们在滩涂上发现一条搁浅的大鱼,它一直在扭尾巴。”不久前,陈家镇派出所民警赵俞接到了一则群众报警。民警第一时间赶到,招呼周围群众一起下滩涂展开救援,并联系崇明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和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取得联系,请求援助。15分钟后,专家团队赶到现场,确定这条长77厘米的“大鱼”系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专家判断,小江豚还未满月,可能和“江豚妈妈”走散了。随后,专家、民警、热心市民一起把小江豚从搁浅位置救出,抱上专用担架,帮它清理呼吸孔里的脏物,还给它覆盖了湿布,保持身体湿润。半小时后,大家把江豚小心翼翼地放入潮水中。小江豚入水绕了一圈后游向远方。
这是此前发生在崇明的警民合力救援“小江豚”的暖心故事。记者获悉,近年来,崇明东滩地区在打防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的同时,探索成立全市首家“生态警务室”。由东滩治安派出所牵头,林业部门、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上实物业、上实农业以及社区志愿者队伍等共同搭建生态保护联动平台,一支250多人的群防群治志愿者队伍参与日常生态巡防。通过“生态警务室”机制,配合查处发生在东滩地区的非法捕猎、捕捞和非法买卖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7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嫌疑人40余名。
“新实施的《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为上海更高水平推进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我们将从《条例》提出的野保巡护、收容救护、社会共治等各个方面剖析提炼、凝结经验,主动将警务工作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谋划中,将生态警务工作的触角进一步延伸,努力夯实生态法治屏障。”横沙派出所所长杨珠峰表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