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届深圳论坛——“新时代开放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成立大会召开。当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在深圳举办“高水平对外开放与高质量法治保障”主题论坛,会上发布了《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报告(2022)》。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杜焕芳教授介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设立8个创新研究中心,其中“涉外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知识产权与创新研究中心”依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创立,重点聚焦大湾区、深圳特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的涉外法治发展,提供知识产权法治保障;“高水平对外开放与高质量法治保障”主题论坛,发布《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报告(2022)》,围绕“涉外法治与制度创新”“对外开放与知识产权”“跨境破产与营商环境”三个议题展开研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轶教授致辞。他认为本次论坛具有重要的理论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希望人大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把握时代机遇,携手迎难而上,在深圳高研院的平台上产生一批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的论坛组织,建设一批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创性成果,凝聚智慧、锐意创新和勇敢实践,为粤港澳大湾区有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人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郭禾教授发布《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报告(2022)》。他表示,助推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是编纂知识产权相关发展报告的初衷,《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报告(2022)》由张广良教授主编,报告内容着力于专利、商标、著作权以及知识产权相关竞争法领域年度经典判例的研究,受到业界人士的好评。他还提到,人大知识产权团队几乎深度参与了每部知识产权单行法的编纂修订,在中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事业中曾创造过多项第一,深圳的经济是万象型经济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期待将来更深度地融入和服务深圳建设。
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澳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唐晓晴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澳门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包括全球法律危机、法学教育的新范式、中国法治发展的新形势等三方面内容。他强调,法学院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理念和目标,提出法学教育的新范式——多元法系与多语文化的融合。
深圳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叶海波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客卿司法’与‘借船出海’:涉外法治的‘香港故事’”。他认为,中国法治体系天然是涉外性,香港回归重构了中国法治的“涉外”体质,香港法治有诸多可以对外宣传的“故事”,推动高水平、开放型的法治建设,讲好这一块区域所发生的法治故事,还有很大空间去推进。(朱非)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