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天
杨浦是人民城市理念首提地,在这里有一个“城市规划师”团队,长期坚持“城市属于人民,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建设和治理依靠人民”理念,积极推进规划编制、风貌保护、城市更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工作,为杨浦的每一寸土地描绘蓝图。
而这支团队的负责人,就是一位注册城乡规划师,她是杨浦区规划资源局综合业务科科长成元一。
“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成元一带领团队推进高品质规划实施,做好杨浦“四个百年”风貌保护利用的大文章,推动“施工图”真正变为“实景图”,为杨浦人民城市标杆区的规划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用心用情描绘规划蓝图
近年来杨浦区正处在由工业杨浦向创新杨浦转型的过程中,自然资源规划编制研究工作任务紧、责任重。成元一将自己在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所学全部奉献给杨浦城区规划建设事业。她坚守规划编制一线多年,带领年轻的规划编制团队,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杨浦滨江南段总体城市设计、杨浦滨江中北段城市设计、“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建设方案等重点任务,为杨浦滨江由“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奠定规划基础。
杨浦区有着“百年工业、百年高校、百年市政、百年根脉”四个百年的历史底蕴,作为杨浦区风貌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的具体负责人,成元一时刻以“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为原则做好杨浦“四个百年”风貌保护利用的大文章。
杨浦区有着1处历史风貌保护区,45处风貌保护街坊,22条风貌保护道路,对于全区各类风貌保护要素,成元一总是如数家珍。近年来,特别是对于在2017年以后杨浦滨江新增的36个风貌保护街坊,成元一感情特别深厚。2017年前后,随着旧改工作的迅速推进,杨浦滨江南段即将面临全面的城市更新。新增的风貌保护要素与地区转型是否能够和谐统一?这是成元一及其团队首要考虑的问题。杨浦区将36个风貌街坊作为保留城市记忆、推进城区转型的重要契机,对滨江南段开展了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工作,充分采纳风貌专家的意见,延续滨江南段历史上所形成的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格局,明确在八埭头和大桥东形成两片以里弄风貌为主的集中低区,华忻坊、纺三里、上水工房等典型里弄风貌得以保存,在杨树浦路以南形成以工业遗存为主的工业遗存博览带。为杨浦滨江打造了沿江以工业遗产大开大合为主、腹地以里弄肌理格局为主的风貌格局,为打造具有杨浦特色的空间结构奠定了基础。
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历史建筑日常管理工作,成元一牵头在各区中率先建立了杨浦区历史建筑动态监测平台,通过梳理建立了全区历史建筑情况GIS数据库,将历史建筑的具体坐落、保护等级等信息纳入数据库,并开展月度监测工作,通过技术手段对全区的历史建筑现状、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为民规划推动品质生活
作为杨浦区社区规划师、微更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工作的牵头负责人,成元一始终将人民城市理念贯彻在工作中,带领团队以踏实的作风脚踏实地丈量社区的每一寸土地,不断将规划蓝图的落地实施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为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借助专业力量以精细化设计建设高品质社区,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杨浦区建立了全国首个区级的社区规划师制度,引入同济大学规划、建筑、景观方面的专家作为社区规划师,系统指导各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经过多年社区规划师的工作实践,杨浦区通过挖掘存量潜力焕新了一批社区公共空间,带动一批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共治,创建了“社区规划师——规划进社区”的品牌,也打造了睦邻门、一脉三园、N ICE2035、诗歌单行道等经典案例,成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生动写照。
目前,成元一和团队正在牵头全面推进杨浦“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积极依托社区规划师团队专业力量,通过需求调查、资源梳理、空间匹配等环节,匠心打造各街道社区行动蓝图,交出了12份既有专业性又突出街道特色的答卷。在各街道蓝图的基础上,汇总完成全区“一区一图”的划示,全区共划示生活圈33个,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全覆盖,将构建杨浦“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幸福生活圈。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