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电商主播李佳琦再次陷入争议旋涡。知名打假人王海爆料,李佳琦直播间售价597元的“鸳鸯金楼”和田玉项链是假货。消费者在李佳琦直播间购买的和田玉项链经NGTC实验室(国家珠宝玉石检验中心)鉴定,属于碳酸盐-透闪石质玉项链,并非和田玉,并且鉴定证书也是伪造的。据了解,该款产品已经下架。
此和田玉非彼和田玉?
和田玉究竟是真是假,王海与品牌方双方各执一词。10月27日,“鸳鸯金楼”再次回应被“打假”一事。鸳鸯金楼表示,某些用户发布不实打假视频,通过混淆、误导、曲解等方式,引导消费者认定鸳鸯金楼和田玉项链产品检测为非和田玉,该行为已经严重侵害鸳鸯金楼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从鸳鸯金楼最新声明来看,其与王海的争议主要在于:鸳鸯金楼售卖的和田玉产品主要成分为透闪石,且含量未达到95%。而根据王海的说法,和田玉产品的透闪石含量应该达到95%以上。
“要分析是不是和田玉,还是要结合实物进行鉴定,才能下权威判断。”国家和田玉检验中心首席鉴定师李新岭说,“品牌方采用的和田玉标准为2017年标准,而目前已经推出了2020年新国标。在2017年的标准中,未明确规定透闪石的具体含量,只要主要成分为透闪石,就能称为和田玉。但在2020年的标准中,规定了透闪石含量要超过95%。”
这也意味着,能不能定义为“和田玉”,要看品牌方采用的是2017年标准还是2020年标准。李新岭称,目前,这两个标准在业内都有应用。
资深珠宝首饰评估师、文物艺术品价格评估持证人牛臻博表示,500多元的所谓“和田玉”,仅仅是在名称上叫做和田玉,但实际可能更接近于大理石材质,真正意义上的和田玉,普遍价格要达到四位数以上。牛臻博说,消费者购买和田玉,内心预期应该是较高的,那种“500多元”的所谓和田玉,可能在定义上符合和田玉的最低标准,但并不是消费者理想中的和田玉产品。
目前,和田玉行业最新的国标,是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GB/T 38821-2020《和田玉鉴定与分类》标准(简称“2020标准”),发布于2020年6月。其中对和田玉的矿物成分描述为:“主要由透闪石组成,次要矿物可为阳起石,可含少量方解石、透辉石、石墨、黄铁矿、铬铁矿、磁铁矿、石英、蛇纹石、绿泥石、绿帘石、硅灰石、磷灰石和石榴石等。”
根据“2020标准”显示,同一件玉石中其他矿物百分比为5%以下时,可直接使用和田玉命名。其他矿物百分比为5%以上(墨玉除外)时,如所含其他矿物均匀分布,矿物颗粒界限清晰,使用“透闪石质玉”,附注说明含其他矿物的方式命名,例如:透闪石质玉(含碳酸盐)。
这也意味着,根据2020年标准,如果鸳鸯金楼的和田玉产品透闪石含量未达到95%,则不能被命名为“和田玉”,应该被命名为“透闪石质玉”。而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国家和田玉检测标准GB/T 16553-2017(简称“2017标准”)显示,对和田玉的定义没有包含透闪石的具体含量。
媒体近日查询鸳鸯金楼天猫旗舰店,发现已经没有相关和田玉产品在售。店铺客服回应记者称,产品已经卖完了,并表示相关产品都经过检测,没有问题,相应问题已经在处理中。
鉴定证书存疑点
就算把碳酸盐-透闪石质玉项链归为和田玉,也是次等品,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想搞清楚里面的门道并不容易。人们更依赖鉴定证书来做判断,但如果鉴定证书是假的呢?
王海表示,李佳琦在直播间所售卖和田玉项链附带的18份鉴定证书,不仅每张都标明是40克,而且是共用一张项链的照片,涉嫌开具假证书,而其注明是广义和田玉的产品,市场价仅为十几二十块钱。
在本次事件中,直播间出具的鉴定书被指存在疑点:每一份鉴定书标注的玉石总重,都是40g。实际上,由于密度、质地和孔隙度等方面的影响,同样体积的和田玉很难在重量上达到完全一致。非同一块的和田玉,在矿物质成分上可能存在细微差异,这导致它们的密度会有所不同。同一块和田玉内部的结构和质地受温度、气压和矿物质状态等的影响,也会存在差异。而且,和田玉内部如果存在孔隙或裂纹,也会改变其密实度并影响重量。所以说,即使和田玉制成的饰品在体积、大小上无异,也很难保证每一个消费者收到的产品重量都相同。全写“40g”的鉴定证书确实难让人信服。
隐秘的造假产业链
珠宝玉石一直是假货重灾区,很多消费者都是凭借鉴定证书确定真伪,但鉴定证书也在被一些不法商家用来给一些价值较低的珠宝玉石背书,诱导消费者高价购买。这样的案例层出不穷。
有的是假货带证书,证书本身也可能是假货。比如,湖南株洲法院曾公布一起信息网络买卖合同纠纷案。张阿姨在直播间购买翡翠(A货)手镯两件,并附《珠宝玉石鉴定证书》两份,鉴定结论均为翡翠(A货)。收货后发现做工粗糙,委托鉴定结论是两件均为翡翠“处理”手镯。
有的是假鉴定证书把低劣货当优质货卖,这是很多不法商家的惯用伎俩。线上线下的一些珠宝玉石鉴定机构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既扰乱了市场,更严重欺骗和误导了消费者。
甚至还有机构未经检测就出具鉴定证书,其本质就是卖证书。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官网显示,北京中质诚誉珠宝鉴定有限公司在未经检验检测的情况下,向委托人出具了珠宝玉石鉴定证书共计11张。证书上的样品图片、总重量等参数均是由委托人通过微信的方式发给当事人,当事人在未经检测的情况下为委托人出具了符合委托人参数要求并加盖CMA标志的鉴定证书。
这种假冒伪劣行为甚至已经成为一条隐秘的产业链。在国内最大珠宝集散地深圳水贝珠宝市场,多年前就曾经被市场监管部门查获个别机构对黄金、白银、珠宝玉石进行非法质量检测或认证,并提供虚假鉴定证书或报告。
在某个检测机构现场查获了大批“珠宝首饰鉴定证书”等涉嫌虚假的质量检测和认证标志,其中有已完工的鉴定证书1.2万余张,空白及尚未完工半成品件达10.8万张。据造假嫌疑人陈述,该虚假证书在国内各旅游景点或国内部分大型超市珠宝专柜很有市场,发货渠道主要也是流向旅游热点城市和部分旅游市场。
事实上,鉴定证书造假成本极低。根据深圳市罗湖市场监管局在查处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况,不经正规检测程序就可出具的虚假鉴定证书对外批发价就是每张几块钱。而经正规机构出具的合法有效的专业鉴定证书,根据鉴定对象的大小规格和鉴定要求,收费少则一两百元,多则上千元。假证书猖獗背后是暴利驱使。
据知情人透露,鉴定证书造假成本较高的环节在于二维码造假,“证书说白了就是一张纸,现在的鉴定证书都带有专属二维码可以直接查询,造假成本最高的其实是这个”。在深圳罗湖水贝,也有专门帮助非法鉴定机构制作假二维码的团队,“从二维码跳转到网站,都可以做。”
如何识别真假证书?
一只标榜正品天然和田玉的“玉镯”,还煞有模样地带有一份检验报告。作为没有专业知识的消费者,判断珠宝玉石的真伪主要还是看专业机构出具的鉴定证书。据了解,目前,珠宝玉石鉴定证书上经常见到的有CMA、CAL、CNAS三种标志。目前,国内能够出具珠宝鉴定证书的鉴定机构至少可分三种:生产厂家自己设置的;大学、研究机构、协会等检测中心;经过有关部门授权的检测中心,包括国家级、各省级和地市级检测中心。
对于消费者来说,如何识别真假鉴定证书?重庆市消委会建议,消费者拿到珠宝玉石证书,首先应登录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点击“资质认定机构”栏目,查询该出证机构是否存在;其次,进入该出证机构官方网站查询证书是否存在;最后,观察证书重点内容是否齐全,比如是否有CMA标志和防伪标志、印章是否清晰完整、机构地址及联系电话等是否齐备、检验人员签名是否清晰可辨认等。消费者特别应注意的是,手工填写的鉴定证书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
为满足消费者了解检验检测报告的需求,市场监管总局建立了“检验检测报告编号查询平台系统”。目前,该平台可查询2016年以来检验检测机构对外出具的18亿份检验检测报告,为消费者辨别真伪提供了极大便利。除此之外,相关部门都加大了相关处罚力度。市场监管等部门除对造假者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外,情节严重的取消其检验资格;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针对非法买卖以及使用伪造、变造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的情况,相关部门也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当事人处以行政处罚、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澎湃新闻、中国新闻周刊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