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季张颖
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里,“法治+”的立体化服务是什么样子的?公共法律服务下沉到社区,又会为居民带来哪些变化……在上海徐汇,今年新建的一批“公共法律服务客厅”正回应着这些问题。
记者近日从徐汇区司法局获悉,从2月份全区首个公服客厅在徐家汇乐山党群服务中心启用,截至目前,徐汇区已建成22个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实现全区13个街镇全覆盖,提前超额完成本年度建设目标。这些老百姓身边的“公共法律服务客厅”,以“法治邻居”的角色,让老百姓的法律需求在家门口得到“一站式”解决。
“我的老伴刚过世,家里现在就一个残疾的儿子,但他没法单独行动,我自己身体也不好,我想咨询一下,像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理房产的继承和变更事宜?”前段时间,徐家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客厅接到了一名八旬老人孙老伯的咨询来电。
在了解到老人的需求后,徐家汇街道公证联络员立马通过电话指导当事人准备好所需材料。“老伯,我们徐汇区现在推出了‘一站式继承公证服务’,您只要一次性提交相关的公证材料及不动产权证变更资料,我们会直接将变更好的不动产证给您。”
考虑到孙老和儿子的实际情况,电话里,街道公证联络员还特地告知孙老伯会派专人上门办理继承公证事宜并收取不动产变更申请材料。不久后,公证员便将新的不动产权证书送到了老人手中。
通过流程再造,打通跨部门审核通道,让不动产继承更名在公共法律服务客厅一站式解决,免去市民群众来回奔波的麻烦,这正是徐汇区在公共法律服务客厅中探索“法治+”立体化服务,构建法律服务各类场景的一个缩影。
“为了让群众‘走进一扇门,解决多项事’,我们的‘客厅’在服务供给模式上有‘固定菜单’、也提倡‘自选动作。’”徐汇区司法局公服科相关负责人俞肖雅介绍,像律师咨询、公证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司法鉴定、法治宣传这六类服务就是“固定菜单”,其间还融入徐汇法院“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徐汇检察院“汇心检察”等品牌,配置覆盖三大类的公益法律服务团、群众认可度高的品牌调解工作室等作为后台联动组。
“但同时也鼓励各街镇结合片区特色开展活动。”俞肖雅列举说,“比如徐家汇街道就将反诈讲座、法治集市等活动引入了客厅;漕河泾街道则以原有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站为基点,形成了关爱妇女儿童权益、维护婚姻家庭特色的客厅服务主题。”
记者获悉,作为家门口的“法治邻居”,徐汇区司法局还以行业党建为引领,招募500余名律师组建基层治理公服公益法律服务团,调动全区30余家律所、200余名律师入驻公服客厅,确保客厅服务不打烊。
数据显示,全区22家公共法律服务客厅启用以来,共举办主题活动83次,服务接待居民近6000人次,居民法治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今年是公服客厅的‘建设’,全区公服客厅实现13个街镇全覆盖,提前超额完成年度建设目标,明年我们将打造成为公服客厅“提升年”,聚焦群众需求,进一步融入‘家门口’多元解纷服务体系。”徐汇区司法局局长左静鸣表示,下一步,公服客厅还将持续围绕区中心工作,拓展适用场景,并结合六大科创街区建设,布局为企公服客厅点位,拓展到更多楼宇、园区,为区域营商环境赋能。“通过科技赋能,我们还将引入‘云上公共法律服务客厅’模块,方便群众在移动端即可操作,让法律服务更加触手可及。”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