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王葳然
本报讯 记者从市消保委获悉,今年“双十一”大促(10月24日至11月14日)期间,全市消保委系统共受理网购消费投诉23101件,其中已先行和解18082件,服装鞋帽、家居用品、家用电器、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投诉量居前。
今年消费投诉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对保价服务颇有微词,同款商品在不同时段促销活动中可能价格不一,消费者却未能顺利保价。消费者邢先生投诉反映,其于10月27日在某平台支付6831.96元购买了两台空调,收到货后发现商品降价至6300元,因购买时商家承诺有保价,消费者随即便联系商家和平台,对方均表示消费者购买时使用了优惠券,故不再享受保价服务,消费者认为平台和商家规则告知不清,要求退还差价。
二是商家服务能力稍显不足,主要体现在商品错发、漏发,商品缺货无法明确发货时间,联系客服迟迟得不到回应等。消费者孔女士投诉反映,其于10月31日在某品牌旗舰店支付1344元购买了一款豪华款消毒柜,付款几天后发现一直未发货,联系商家询问发货时间,对方一直无法给出明确的答复,只是让消费者继续等待。
三是质疑个别商家“玩不起”,有个别商家在促销活动中“搞文字游戏”。消费者杨女士投诉反映,其于10月24日为购买某品牌的护肤品支付了100元定金,在11月3日支付尾款时遭遇“系统崩溃”,导致尾款无法支付,联系客服退还定金迟迟无果;消费者王女士投诉称,其于10月31日,在某平台一家连锁药店支付定金购买9盒隐形眼镜,当时显示价格是109元/盒,晚上准备支付尾款时却无法完成付款,随后发现该款商品价格涨至132.99元/盒,消费者感觉被“忽悠”,要求按照109元/盒的价格进行结算。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