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颖婷
作为超大型城市,如何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上海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市人大常委会正在就《上海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条例》开展立法工作,为促进本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法治保障。日前,市人大代表就本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情况这一主题开展集中视察,代表们视察了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申园及上海大歌剧院建设项目。记者注意到,备受关注的双子山、上海大歌剧院建设项目等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按照工期,2024年世博文化公园全园可对外开放。
2024年公园全园对外开放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位于上海浦东滨江核心地区,西北部毗邻黄浦江,东至卢浦大桥—长清北路,南至通耀路—龙滨路,总用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绿地规模占总建设用地的80%以上。公园定位为生态自然永续、文化融合创新、市民欢聚共享的大公园,是上海完善生态系统、提升空间品质、延续世博精神、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重大举措之一。
项目周边交通便利,多条道路与轨道交通贯穿,如今,已建卢浦大桥、打浦路隧道以及轨道交通7号线和13号线,未来规划建设宛平路隧道、枫林路隧道以及轨道交通19号线。园内规划新建世博花园、申园、双子山、上海温室花园、世界花艺园、大歌剧院、国际马术中心等七大主题园区,配置停车位约4000个。
对于市民们十分关心的双子山,已经初具规模了。站在公园中心湖上的十一孔桥,可见岸边在建的双子山。据了解,上海的山体集中在松江一带。因此,双子山在设计之初就以松江“九峰三泖”为自然原型。双子山项目采用山型布局,利用结构空腔形成绵延的山形特征,主峰48米,次峰37米,并覆盖多种植被形成人造山体,展现都市山林风貌。山间设置曲幽步道,可供市民散步休憩、登坡望远。内部空间则将建成停车场,集聚游览、停车、游客服务等多种功能,实现公共建筑内部空间结构与外部生态拓展的功能结合,展示了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两相宜的“绿色智慧”。根据工期计划,2023年底,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将基本建成,2024年公园全园可对外开放。为增强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整体性,北侧市政主干道世博大道进行下穿改建,将原后滩公园融入世博文化公园。公园配置千余种乔、灌木植物和多条慢行系统,引入智慧公园管理,保障游园的安全便捷。
上海大歌剧院展开“中国扇”
在建中的上海大歌剧院位于浦东新区世博文化公园内后滩西片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大歌剧院有了将生态和文旅融合的有利条件。在这里,代表们详细了解项目施工进展情况以及新技术、新工艺运用情况。据介绍,上海大歌剧院是“十三五”期间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也是上海打响“文化品牌”、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载体。
上海大歌剧院项目是以建成国内顶尖、亚洲一流、世界知名专业歌剧院为目标,集演出交流、创制排演、艺术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力争成为世界级城市文化地标、专业级国际歌剧艺术重要舞台、高品质城市公共文化客厅。
上海大歌剧院建设用地面积5.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6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取“中国扇”之意,建筑屋面如同一把展开的中国扇,巨大的阶梯呈双螺旋状上升,延伸到空中。
上海大歌剧院是一个集演出、创作、排练、制作、艺教、展示、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歌剧院,内设3个剧场共4200座(大、中、小剧场座位数分别为2000座、1200座和1000座);另设各类大小排练厅共39间。
记者获悉,上海大歌剧院项目预计2024年年底完工,2025年试运营。
推动绿色转型,单位GDP碳排放累计降幅超过50%
据市发展改革委介绍,近年来,上海通过低能耗低排放支撑经济高速增长。2010年以来,上海以年均1.2%的能源消费增速实现了年均6.7%的经济增长,单位GDP碳排放累计降幅超过50%。今年,上海还起草了《本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条例(暂定名)》,以加快推动城市绿色转型。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上海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利用非化石能源,全面推进“光伏+”工程,大力开发利用海上风电,目前,本地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7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达到256万千瓦。
本市自2008年起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年资金量从最初的10亿元逐步增长至目前的超过40亿元。在能源和电力系统方面,目前本地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7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达到256万千瓦。同时,上海完善慢行交通网络,提升城市绿色出行比例,截至今年10月底,已建成轨道交通831公里,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近130万辆,两项指标均居全球城市首位。新建建筑全部要求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累计推进绿色建筑3亿平方米,占全市建筑总量约18%。未来也将进一步推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