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天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罗威的庄稼汉。他邻居家有一头耕牛,总爱啃食罗威地里的庄稼,邻居也对此放任不管。但罗威并未选择激化矛盾,而是每天早早用一筐青草将牛喂饱,避免了自家庄稼的损失,也最终巧妙化解了这起古代邻里纠纷……”
这不是在上历史课或“百家讲堂”,而是金山区人民法院在审理一起长达20年的村民相邻关系纠纷时,法官引用“罗威饲犊”的传统经典故事,并结合实地走访充分查明事实,最终通过释法说理成功消融“坚冰”,促进了邻里和睦相处。
俗话说“邻里好,赛金宝”。邻里融洽、家庭和睦是社会基层治理的“压舱石”。地处上海南郊的金山法院在服务保障乡村振兴中,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展开新时代马锡五式审判方式,发挥人民法庭贴近乡村布局优势,形成了“屋里厢法庭”“社区法律诊所”等各具特色的“一庭一品”乡村治理工作品牌,积极培育非诉解纷文化,进一步下沉基层延伸触角,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司法实务新模式。
双方当事人深受打动,主动调解达成整改方案
“一开始,邻居在得知自家耕牛啃食破坏了罗威的庄稼后,不但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还依旧放任牛外出破坏……”前不久,金山区人民法院在审理一起某镇村民之间相邻纠纷时,法官首先化身“百家讲坛”,对双方当事人讲述起了经典国学故事:“面对邻居的无理,罗威没有选择激化矛盾,而是积极想办法解决。他每天早早准备一筐青草,提前喂饱邻居家的牛,它就不来吃自家庄稼了。邻居得知后,心里愧疚万分,认识到自己此前做得太不对了,不但主动向罗威道歉,从此更是对自己的耕牛严加看管,再也不放任耕牛到处乱跑了。”
据金山法院介绍,本案原、被告年龄均在70岁以上,而彼此间的矛盾长达20年:两家的天井相隔一条弄堂,为图方便,被告张某某夫妇将弄堂当作厨房间使用,将顶部原有的毛毡顶改成了水泥板做顶,并在相邻的墙上开了一个窗户,安装了脱排油烟机,导致油烟排入原告夫妇的天井中,引发纷争,经村委会多次调解未果。原告夫妇于是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被告夫妇停止侵占原告围墙并排除妨碍、恢复原状。可法官在审案断案时,为何跟当事人讲起了故事?
承办法官认为,该案是一起典型的乡村相邻关系纠纷,关涉乡村邻里和睦、乡风文明问题。原、被告两家人因相邻关系问题长期冲突,但该案部分施工事实因年代久远已无法查清。因此承办法官展开新时代马锡五式审判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详细了解纠纷形成时间、当事人家庭构成、居住环境、村委会调解等情况,向当事人充分释明,并引据“罗威饲犊”的传统经典故事,有效化解矛盾、促进和睦相处。双方当事人因此深受打动,主动调解达成整改方案,原告申请撤诉,案件得以妥善化解。案后,双方当事人还向人民法院提交了整改过程中的照片,并邀请承办法官到场见证。
近五年,相邻、家事纠纷调撤率均超6成
“近五年,相邻纠纷案件调撤率较高,年均为66.12%,案件双方大多能握手言和,多次、反复诉讼案件较少。”近日,金山法院发布了该院司法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审判白皮书,显示2018年至2023年上半年,该院依法审理的涉邻里纠纷案件数量整体下降,和睦风俗不断形成;同时,该院受理的家事案件调撤率也较高,平均达64.61%,传统家庭内部矛盾有所减少。
在审理一起涉及《民法典》未予明确的子女探望父母权利纠纷中,金山法院就在释法说理中融入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乡风文明,促进构建和谐、有序、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原告王某甲、被告钱某系姐弟关系,为金山区某镇村民。2020年,金山法院依法确认原告母亲王某乙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并判决确认被告钱某为王某乙监护人,王某乙随钱某共同生活。然而判决后,被告钱某却拒绝了原告探望母亲的请求,双方产生争议。因此原告诉至人民法院,要求准许其探望母亲。
法院指出,虽然《民法典》仅规定了离异之父或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探望权,并未对子女探望父母的权利予以明确。但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也是乡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山法院经审理认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家庭中重要身份关系,成年子女看望父母是亲情的表现,符合社会人伦常情和公序良俗,既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也是基于父母子女关系派生出来的自然权利,因此,对原告探望母亲的诉请予以支持。
法院同时提出,成年子女看望父母是亲情的表现,亦是子女应尽义务,综合考虑老人健康状况、居住情况、监护人意见等因素,合理确定具体探望方式。
案件生效后,承办法官还通过判后回访,加强释法说理,妥善保障了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构建和谐、有序、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而这正是实施《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
“法院有很多法律服务平台,可以助推我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村集体和村民的合法权益。”市人大代表,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镇星火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奚明芳表示,金山法院对涉及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案件进行依法审判及强制执行,示范效应凸显。同为市人大代表的山阳镇华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陆春艳对金山法院在普法宣传方面下的功夫印象深刻:“民法典‘金’剧场,以拍摄微视频的方式进行以案说法,效果非常好,建议继续开展这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把普法宣传工作做得更加深入,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创“一庭一品”乡村治理工作品牌
前不久,在聚焦深入学习“枫桥式工作法”、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第十届法治金山实践论坛上,金山法院副院长吴智永表示,该院正变“被动”为“主动”,变自我发力为学会借力,变案件办结为案结事了,激发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动能;能动优化路径,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记者采访了解到,金山法院在着力抓好案件审理的同时,找准司法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为老百姓“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提供有效司法助力。该院发挥人民法庭贴近乡村布局的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一庭一品”乡村治理工作品牌。亭林人民法庭创新“屋里厢法庭”工作品牌,工作案例入选最高法院第五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朱泾人民法庭与司法所等共建“南圩社区法律诊所”十八载,助力社区实现12年零纠纷,法庭获评“上海法院优秀人民法庭”,近日更获全市首份由地方党委出台、专门全面支持人民法庭工作的红头文件——《关于支持朱泾人民法庭服务推进乡村振兴 参与基层协同治理工作的意见》的肯定;枫泾人民法庭开通涉旅纠纷“绿色通道”,发挥靠近乐高乐园项目建设的地理优势,前移服务,为金山区旅游产业发展增添“法治名片”。
除了物理上与乡村贴近,金山法院还在全市率先上线互联网“解纷直通车”综合法律服务平台,打造24小时全天候、全在线、全流程原创司法服务新平台。由各部门的资深法官和法官助理组成专门团队,一站式聚合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普法宣传等司法服务资源包,“直连”村居。
金山法院表示,在司法护航乡村振兴下一步工作安排中,该院将在党委领导下,与职能部门共商共建,进一步推动建立乡村振兴“共促协作”机制,扩容升级“解纷直通车”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服务乡村振兴主阵地作用,切实发挥全流程网上办案赋能作用,持续加强乡村法治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