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蝶飞
本报讯 于上海而言,创新基因植根于城市精神。于上海法院而言,又该如何以创新效应助力推进审判现代化,形成更多“上海规则”,护航高质量发展?
昨天下午,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大法庭内,一场“能动司法·创新先行”上海法院十大创新工作成果现场评选会举行。上海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吴清出席并致辞。
吴清指出,全市法院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四次全会精神,当好政治忠诚、司法为民的排头兵,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转化为能动司法的履职优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满意度,让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当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排头兵,研究出台更多富有前瞻性、针对性、系统性的措施,拓展司法服务保障的广度、深度和效能。当好守正创新、开拓奋进的排头兵,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发扬突破攻坚的精神,鼓足奋力一跳的干劲,保持狠抓落实的韧性,深化数字法院建设,进一步推进司法理念、审判机制、科技应用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不断开创法院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司法智慧和法治力量。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全,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张亚宏,市政协副主席吴信宝,市高院党组书记、院长贾宇,市法学会党组书记姜平出席。
司法护老如何实现全流程?法院又为何要审理一起未发生的案件,开展一场“治理性”测试?破产案件如何实现全流程网上办案?……
从社会治理,到审判质效,再到数字法院,评选会现场,全市三级法院的22名汇报人逐一上台,通过“视频+演说”的形式,集中展示法院创新“产品”及催生出的“化学反应”。
“93(岁),我两个腿不好走路了……(写诉状)拿字典翻,一翻就一两个钟头才找到。”视频中,涉诉老人的话引发了与会嘉宾的共鸣。
“我们以专业审判的点,拓展到司法护老的面。”台上,静安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白云介绍。从立案、到审判,再到执行,该院创新涉老案件全流程观护体系,不仅在实体结果上让老人感受到公平正义,也让老人在全流程中感受到尊重和关爱。
法院为何要审理一起未发生的案件?这一案件为何还备受关注,甚至最终成为中国首例入选“全球中央对手方协会年度案例”?
上海金融法院综合审判二庭庭长符望介绍道:“上海金融法院创新的金融市场案例测试机制,对金融业务中具有重大影响、亟待法律明确的问题进行法律风险测试,为金融创新提供更具有稳定性的规则预期、更具有前瞻性的风险防范和更具有专业性的诉源治理。”
今年4月,上海高院启动“2023年度上海法院十大创新工作成果评选”工作,并专门成立评审工作小组。经过初审初评、专业评审、网络投票、现场评选会等环节,来自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等10家法院的创新工作成果最终获评“2023年度上海法院十大创新工作成果”,来自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等12家法院的创新工作成果获得提名奖。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