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治日报》报道,走进广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调解、司法鉴定、仲裁等服务窗口一字排开,群众只进一扇门便可享受“一站式”服务。在各地市,远程视频公证、公共法律服务“云超市”提供“指尖服务”、法律援助社工服务站进驻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等创新举措层出不穷。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位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为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夯实基层基础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随着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规范化试点建设工作启动,实体平台建设工作由点到面逐步铺开,广西公共法律服务发展进入“快车道”。
2019年以来,自治区陆续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广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广西成为全国率先制定专项规划的四个省区之一,实现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实体平台全覆盖。
公共法律服务线下站点建设成效显著,线上平台同样“多点开花”。广西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建设公共法律服务电话、网站、微信客户端、小程序等平台,实现自治区、市、县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100%配备公共法律服务智能设备,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配备比例达70%,群众通过“指尖办”就能解决涉法烦心事。“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解答群众法律咨询55.68万人次,广西法律服务网及App累计访问量达26.07万人次。
健全制度机制
人民群众有所呼,公共法律服务必有所应。
自治区司法厅统筹指导各地创新举措做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桂林市组建涉军法律援助服务律师团开展“法律进军营”活动;梧州市在全区首推设立涉茶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及调解中心;防城港市推行“指派+双选”模式开展涉外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钦州市与人民法院联合创建全国首家壮汉双语法律援助工作站……
南宁市在广西率先推出全年无休的公证服务承诺以及“零接触”远程视频公证、代跑代办服务,形成“多元调解+速裁+公证”诉调一体化工作模式;玉林市搭建公共法律服务“云超市”,推动法律服务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并创建市、县两级民营经济法律服务配送中心;贺州市钟山县红花镇红花村依托“爱红花”小程序开通“支书热线”“公共服务便民惠民”等服务模块,助力“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
广西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持续整合律师、公证、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资源,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便利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擦亮特色品牌
多年来,自治区司法厅积极探索涉外法律服务新举措,建设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指导广西律师事务所在东盟六国设立九家境外分支机构,指导设立广西东盟法商促进会等专业机构,推进法律服务“走出去”。
2022年12月,自治区司法厅统筹组织设立广西国际民商事调解中心,为中国(广西)自贸区企业在贸易、投资、并购、金融及其他商事领域发生的争议案件提供专业的商事调解服务。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自治区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李道军表示:“全区司法行政系统要聚焦‘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目标,持续开展实践探索,将地方创新经验融入国家、自治区重大改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中,营造比学赶超、敢于争先的浓厚氛围,努力打造一张亮丽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广西名片’。”
(马艳 吴良艺 刘莹)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