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夏天 通讯员 毕迎春
“既然大家对这个解决方案都同意了,那就按照这样来吧!”随着民警的话语落音,30多名业主纷纷在补偿协议上签下名字。一起涉及20余家摊主、30余名业主的商业纠纷,能够在一天时间顺利解决,这得益于整合了多家部门资源的“三所联动”机制。今年以来,上海公安机关推出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共同参与的“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努力让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
已搭建好的摊位被拆除30多名业主要求赔偿
9月29日,在奉贤区奉浦街道某公司接待处,20余个摊位的30多名业主正在要求维权。
原来,该公司与第三方运营公司合作,在未经区相关部门及属地街道审批许可的情况下,计划在国庆期间举办夜市商业活动。活动招商到70余家商户摊位,然而9月28日,因审批许可未通过,活动无法如期开展,已搭建好的20余个摊位被相关部门拆除,众多商户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于是就有了29日上午的这一幕。
属地奉浦派出所第一时间牵头协调奉浦司法所、上海赛意律师事务所、奉浦街道等多方力量向涉事商户及主办方进行司法援助,从专业法律层面告知双方应承担的义务及合理的赔偿诉求,开展多元化解。经过近8小时沟通协商,最终拿出解决方案,第三方公司向70余家商户先行支付各类损失费并分流至其他夜市,同时双方签订后续赔偿协议,保障商户权益。
包装公司拖欠百万薪水法院司法确认强制有力
在奉贤区柘林镇新塘村的一间大会议室里,桌子上放着几十个牛皮纸袋。工人们陆续在签收单上写下了名字,欢欢喜喜领取了属于各自的工资。这是奉贤区深化“三所联动”机制,引入法院(法庭)深化联动,升级建立“三所一庭”机制,帮助工人解决欠薪问题的一起典型案例。
新寺派出所民警在辖区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某包装公司资金链断裂,公司停摆数月,导致拖欠几十名员工工资及经济补偿金近百万元。派出所立即牵头启动“三所一庭”机制,会同法庭、司法所、法援律师以及镇相关单位就欠薪矛盾展开研判,提前介入案件。
经法院执行局多次督促,被执行人终于分11次将款项全部支付到位。2023年9月7日,97万余元工资款额被全部发放至67名工人手中。
“今天法官在场,调解协议经过法院确认是有强制执行效力的。”金汇派出所副所长游强的话给了工人们一颗“定心丸”。
类似的成功解决欠薪的案例还发生在奉贤金汇地区。众多工友在一起劳资纠纷中对调处后的执行问题心存疑虑,而当听到有法院的强制执行效力作为保障后,顿时顾虑全消。
“引入法庭深化三所联动机制,是我们基于奉贤本土特色的一次尝试,既让‘司法关口’前移,又确保了调解协议签订后的执行效力,同时也反作用于后续的审判压力。”治安支队基层指导科科长蔡康杰介绍。
八旬老人与儿子闹矛盾“工单”被分流到社区民警
“您收到一条纠纷调处申请,请尽快处理。”分局柘林派出所社区民警孙振华手机上弹出一条通知。原来是辖区内居民提交的一条纠纷调解申请,提交申请的还是一位老人。这是奉贤公安分局向科技要效率,推出的“纠纷调处预约”APP,统筹线上线下矛盾调处及综合治理。
“考虑到用户年龄跨度,在设计APP时就综合考量了简便化操作,即便是不会操作手机的老年人也可通过邻居、治保主任或居村委工作人员等来帮助预约。同时,该APP‘工作端’设置了三类不同等级的矛盾纠纷化解操作模块,‘接单’后的工作人员按照矛盾纠纷的性质、激化可能性和调处难易程度等进行过滤分流,确保调处全过程责任精准到人……”柘林派出所所长汪培敏介绍。这份调解“工单”被精准分流到了社区民警孙振华的手机上,原来是八旬老人王阿婆因赡养问题与儿子在闹矛盾。
“接单”后的第三天,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连同法庭的工作人员,镇妇联、村干部们一同在解纷“一间室”里对老人一家开展调解。随着问题的顺利解决,王阿婆脸上终于洋溢出久违的笑容。据悉,自该APP推出至今,已接到300余起案件任务,化解率达到99%。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