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投诉调查

贴上“婴幼儿专用”标签身价翻倍?

高价婴儿用品背后暗藏“消费陷阱”

本文字数:747

不少商品打上“婴幼儿、儿童专用”标签便身价倍增,一些产品价格远超合理范围,却并未体现出“专用”的特殊性,还加剧了育儿焦虑。是什么让“婴幼儿专用”摇身一变身价翻倍?高价产品背后有哪些“消费陷阱”?

“孩子马上要吃辅食了,我特意选购了显示温度的餐具,显温勺50多元,保温碗299元。”家住广州市番禺区的吴女士为7个月的宝宝购买了各类辅食用品,在她看来,买给孩子就要选“专用”的,“分辨不了优劣,买贵的总没错。”然而没过多久她发现,所谓的“显温勺”并不如宣传那样好用,勺子电池容量小,孩子吃饭慢,经常一顿饭没吃完勺子就没电了,充电还要把手柄卸下来。吴女士表示,“现在市面上婴幼儿用品花样多、价格贵,广告宣传得很好,实际花了钱才发现并不值。”

记者注意到,一些婴幼儿产品瞄准新手父母想为孩子提供最好产品的心态,价格远超普通产品,但实际功效却并无太大差异。

广东省食品安全质量协会执行会长蔡高斯介绍,目前我国在婴幼儿配方食品、婴儿纸尿裤、婴儿奶嘴等领域出台多项相应的国家标准和办法,有助于提升婴幼儿产品质量、规避安全风险。然而,一些产品并非婴幼儿专用,却以“适宜婴幼儿”为卖点,制造出不少“伪需求”,实则宣传大于内容。

还有一些电商平台通过算法推荐和关键词植入的方式,营造产品为“婴幼儿专用”的假象。记者在一家“母婴食品网店”看到,某品牌宝宝挂面号称“不加盐”“含多种微量元素”“容易吞咽”,但网络销售页面底端不显眼位置却标注了“本店产品是全年龄段皆可食用的普通食品,不是婴幼儿配方辅食”,客服也表示“该款挂面不是婴标”。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柳春红表示,一些标注“儿童”甚至是“宝宝”的食物,包装看上去很可爱,价格比较高,但未必就是宝宝专用。建议家长看清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不要被包装所迷惑。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投诉调查 B08贴上“婴幼儿专用”标签身价翻倍? 2024-01-09 2 2024年01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