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声音

招聘公示“处长之子”,坦荡好过遮掩

本文字数:1537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就8名2024年教师岗招聘初试通过人员予以公示。公示信息显示,拟聘为教师的张某,他的父亲是学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在此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公示的8人中,还有数名拟聘用人员的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的导师是该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的院领导。

近年来,我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信息公开工作持续推进。在招聘公示中亮明应聘人员与领导干部的亲属关系,中国地质大学并非第一例。事业编招聘公示拟聘人员亲属师生关系,利弊到底如何解读?

越是追求公平就越是要直面真实

有机智的网友火速“破案”,认定是校方忘记删除后台敏感信息,才意外上演了这出自爆的大戏……诸如此类的叙事,在网络场域内很有市场,但或许是有些想当然了。

事实上,近年来国企、事业单位等,在招聘过程中基本都会有“本单位近亲属”的信息采集模块。这几乎成为一种标配,但在具体操作环节,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差异性”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信息获取的方式。“填报”和“背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二,就是对信息处理的方式。是“内部掌握”还是公诸于世,这其中大有门道——从主流做法来看,基本还是“内部掌握”的多,“公诸于世”的少。

杜绝裙带关系、萝卜招聘、近亲繁殖,建立必要的“亲属回避制度”,至关重要。这里所谓的“回避”,未必就是完全的禁入与隔离,而首先指向了“普遍知晓”“可被监督”之类的诉求。就此而言,中国地质大学选择将所谓的“敏感信息”公开,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其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引入了外部的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将一切置于阳光之下,尽可能地减少了暗箱操作、私下勾结的可能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事关招聘公平,最有效的“内控”,就是做个小透明。时至今日,依旧有不少单位把“本单位近亲属信息”藏着掖着、秘而不宣,这大大损伤了此项制度的实际效力,乃至有使之形同虚设的巨大风险。在此大背景下,对于那些敢为人先,就特定“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发文公告的单位,大众还是应该多些积极性评价。须知,“社会监督”绝对不是容不下某某人的子女、学生进入同一单位,而是要以就事论事、客观理性的态度,来推动有错必究。

举贤不避亲但须避嫌

学校公示拟聘者的亲属关系,是主动接受监督。这一点值得肯定,但这种“举贤不避亲”的做法,可能带来何种后果和影响,校方应多慎重考虑,更要理解公众的焦虑和质疑。

毕竟,本校处长的儿子拟聘事业编教师岗,确实有些敏感。领导子女参与招聘会不会自带“人情分”,有没有“萝卜招聘”的成分?

把关系说破说开,未必不会损害公平和公正。为剥离人情因素,高校招聘应该“举贤避亲”,防止工作关系与亲属关系混杂或异化。即便应聘者因自身条件过硬、人岗适配度高等原因,使得回避制度有了一些松动,但事实上,在实践中人们更认同:举贤可以不避亲,但必须要避嫌。

一方面要应聘者是否素质过硬、是否为最佳人选,另一方面则要防止招聘者因特殊关系产生人情照顾、利益输送。换言之,会有瓜田李下之嫌。回避制度之所以形成共识,就是让大家感受到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高校公开与公众监督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离不开严格要求。好岗位给出高薪水,不愁招不到人才,自然也吸引了很多关注。如果处理不好,便容易引发问题。此前,陕西理工大学取消两名教职工子女的招聘资格,原因就是在公示环节引发了质疑,足见招聘不避嫌的后果与影响。

要让招聘的公开公平公正进一步前置,不仅要避嫌,更要做到不设歧视性条件、与岗位无关的限制性条件或带有明显导向性的暗格条款。

对于社会而言,公示既需要广度,也需要深度,愿此次主动公开能成为用人单位透明招聘的契机;同时,也希望关于“举贤避不避亲”的讨论,带来用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综合自正观新闻、封面新闻等

  谚路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声音 A03招聘公示“处长之子”,坦荡好过遮掩 2024-01-31 2 2024年01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