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走进人大

让“无碍”变成“有爱”

代表呼吁以法治落实“无碍”

本文字数:1522

均资料照片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近年来一直在改进城市中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去年《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也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好出行环境予以了法治保障。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记者发现,许多代表很关注立法后的评估,对于《条例》实施后的效果予以了关注。

□  记者  陈颖婷

现象:

申城无障碍环境依然“有碍”

市人大代表杨国平调研了本市地铁出行情况,发现目前有些站点的电梯对残障人士和老年人不太友好。首先,出入口自动扶梯和无障碍电梯亟待增加。“《13号线长寿路站3号口进出要走4层楼梯共66个台阶》的报道成为热点话题,其背后是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对于地铁口科学设置无障碍设施的期待。”杨国平说,地铁口是否有无障碍设施,获悉的途径有限,部分地铁站内的换乘通道没有自动扶梯或无障碍电梯及相关显著标识。“比如,中山公园站2号线和3号线的换乘,徐家汇站1号线、9号线和11号线的换乘,均需走或多或少的楼梯,或者只有单向的自动扶梯。”

为此,杨国平代表建议进一步优化上海的无障碍环境。

市人大代表厉明也认为,上海无障碍设施的历史欠账还比较多,既有无障碍设施管理还需改进和完善。比如,部分盲道的设置不完善、规划不合理,被非机动车和杂物侵占如何加以动态解决;又如,有些居民小区原本没有残疾人设施,“螺蛳壳里做道场”后续加装,要么坡度过陡、要么材质不妥,雨天打滑,轮椅无法安全使用,建造标准如何审核把关;有的地方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既有绿化设施发生矛盾,引发法规适用中的冲突问题;加装电梯烂尾引发残障人士出行纠纷等。

关注立法后评估

市人大代表杜松全认为,要倡导“无障碍需要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需要无障碍”的理念,让无障碍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同时,树牢“感官所及、无处不在”的意识,为残疾人铺设网络“盲道”、打造电子“拐杖”,提升无障碍服务能力,从而形成“众人拾柴、人人参与监督无障碍”的氛围,营造人人争做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倡导者、维护者、监督者的社会环境。

具体来说,可以围绕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一揽子配套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着力提高立法质效,推动无障碍法律体系完善发展。杜松全建议,健全广泛参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监督体系,充分细化监督举措,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执法检查、社会监督等方式提升监督实效,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工作局面。

市人大代表朱勤皓也表示,全面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就是要反映民意、处理民事、规划民要、落实民需,同频共振,依法监督,推动各项部署决策落实落地。他建议用应用场景检验立法的实效性,加强对现有立法的执行情况评估,并从中凝练有效经验。

建议对《条例》开展执法检查

“《条例》已经1年了,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要做增量,也应重视解决现有存量设施中的不完善地方。”厉明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一个议案,提议对《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进行执法检查。

他告诉记者,上海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规划起步较早,设施相对齐全,2003年施行了《无障碍设施管理办法》,2022年发布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上海的无障碍建设经历多轮升级,无障碍从硬件建设逐渐向综合环境建设过渡,理念在不断发展完善。随着本市老龄化程度日益升高,市民对城市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有了更高期许,无障碍设施不仅是残障市民的标配,也助力全社会弱势群体便利出行。

他表示,《条例》颁布前后,各主要道路的人行天桥安装了电梯等无障碍设施,是市民最有获得感的事情,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实施一周年的《条例》到底给残障人士和广大市民带来多少便利,到底还有多少老大难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关注和有效解决,很有必要“盘盘账”。为此,厉明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条例》的执法检查,以推动市民集中反映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能得以有效解决。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走进人大 B01让“无碍”变成“有爱” 2024-01-31 2 2024年01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