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永加
龙年春节之际,一系列为困难群体送温暖的工作正在开展。其实,在古代,一些官员也会送温暖,帮助更多的人过好春节。所以,在过春节的时候,古代有一些官员总是在送温暖的路上,他们的一举一动,不知温暖了多少贫苦的心——
苏轼除夕常州赈灾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34岁的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忿而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苏轼立即就去上任了。
据《宋史·苏轼传》载:熙宁六年(1073年)十月,朝廷让苏轼以杭州通判兼任转运使的身份前往常州、润州、秀州和苏州赈济饥民。
眼看年关临近,一贯认真负责的苏轼就加快赈灾速度,让更多的灾民温暖过春节。他一路风餐露宿,辗转苏州、无锡农村,抓紧处理救灾事务,及时把赈灾物资发放到灾民手中。
当他来到常州城东郊时,已是除夕之夜了。为了尽快赶往灾情最为严重的润州,同时减轻地方官署负担,且不惊动百姓过春节,苏轼就连夜宿营在常州城外京杭大运河的船上。
这个除夕,对于身负重任的苏轼来说,自然非同一般,在船上苏轼盖两层被子,脚还是寒冷,可想而知,受灾的百姓更是深陷水深火热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深思,感怀百姓之苦和赈灾任务之重,于是写下了著名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醉后饮屠苏。
想着搞好赈灾,就能让百姓好年,苏轼感慨:“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这就是苏轼爱民情怀的最好体现。于是,第二天虽然是春节,但苏轼马不停蹄,又踏上了赈济灾民的征程,继续向灾区民众发放赈灾物资。
张养浩发旧钞帮灾民
元代著名作家张养浩(1270-1329年),同时也是一位忠于职守、清政爱民的官员。张养浩一生经历了元世祖等六个皇帝,担任过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十多个重要职务。
张养浩曾在新年之际受命赈灾,并想尽办法帮助灾民过好春节。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年底,陕西大旱,受灾严重,朝廷决定任命他为陕西行台中丞,负责前去赈灾。尽管已经60岁,但他接到命令后,没有拒绝,毅然上任前去救灾。可见他是多么的急百姓之所急。
据《元史·张养浩传》载,在张养浩前往关中赈灾的路上,面对三秦大地,而且马上就要过年了,他深有感慨,为此写下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在慨叹秦汉曾经的繁荣与荒废之后,他写到了最普通百姓的生活,感悟到最底层人们的悲苦命运。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情怀,他到任后,四处了解受灾情况,及时足额发放救灾物资,慰问灾民。他在救灾中发现一个问题:那时使用的纸钞票,由于印刷质量问题,经常有钞票票面字迹模糊,米商就拒收,灾民再到官府去换新钱,可是管钱的小吏却说十贯只能换五贯,爱换不换,而且还要等上好多天。急着用钱过年的灾民,真是苦不堪言。
看着灾民渴望的眼神,张养浩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法:他下令从官府金库中拿出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共有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在背面上盖上印记,注上“十贯”“五贯”的字样,发给灾民。同时责令米商,对持有此劵者,一律不得拒收,之后再到官府统一兑换新钞。这样釜底抽薪,无法无天的小吏就没有机会勒索敲榨百姓了,终于可以让百姓过好这个春节了。
此后,张养浩在陕西做官赈灾四个月,从没有回到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府衙,晚上向上天祈祷,白天外出救济灾民,终日不敢懈怠。每每想到百姓疾苦,则拊膺痛苦,遂得痰不起,不幸病逝在任上。关中百姓闻之,“哀之如失父母。”
朱珪借花献佛救助穷苦人
在清代有一位官至宰相的名臣,他叫朱珪。朱珪早随父亲搬迁北京顺天府。乾隆十二年(1747年),17岁的朱珪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侍读学士。
朱珪虽然远离家乡,但他不忘故地原藉族亲,牢记祖宗,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置“圭田”(古代卿大夫祭田)百亩于萧山,作为族中祭祖,修理祠堂和培养族人办学之用。
在安徽任巡抚时,北部遭受百年一遇的水灾,民房冲倒,粮食无收,有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一派惨景。朱珪就深入灾区,体察灾民,了解实情,后飞书朝廷,开仓赈灾,稳定民心。为民同筑决堤,修建民房,发放谷种,搞好备耕,为百姓生产生活作好安排。朱珪均以庶民百姓利益为重,对于那些有损民众,坚决反对,一一驳揭。嘉庆帝对他高度评价,称他为“有内有守,无伪无私,心款款以效忠,政优优而著绩”。又称“以古为镜,其直如绳”。
嘉庆七年(1802年)朱珪任协办大学士,嘉庆十年(1805年)迁体仁阁大学士位居相位。
朱珪作为乾、嘉两朝名臣,为官清正廉明,除俸禄之外,丝毫不取,一贯严格杜绝一切送礼,内外官员没有人敢向他行贿的。因此,他虽身居宰相,却清贫像一介寒士,冬天总是穿着一件旧棉袍,每天上朝时,人们远远看见穿旧棉袍的就知道是他。但是他对百姓是格外关心,访贫问苦,慰问灾民,他做得很到位。
他有多贫困呢?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嘉庆十年(1805年)除夕,好友到府贺岁,问朱珪怎样过年,年货准备得怎样?他苦笑了一下,举起胸前的荷包说:“可怜这里面空空如也,连压岁钱都还没有一文呢,还谈什么年货。”他的生活之拮据,可见一斑。因贫穷,他不得不把皇上赏赐给他的貂褂,拿去当铺当钱过春节。
但是,老百姓过春节遇到困难他却牵挂在心。据《清稗类钞》载,朱珪在一个春节前夕,发现北京城还有一批贫苦百姓,不仅过年无着落,更无避寒衣服穿在冰天雪地里,冻得瑟瑟发抖。朱珪自知穷困潦倒,没有钱救助。这时,他想起了一个主意。他知道好朋友军机大臣裘曰修比他条件好。
于是,除夕之夜,朱珪就穿着破旧的棉袍,到裘曰修家中拜年,相机行事。裘曰修见他穿着旧棉袍过春节,就说:“你怎么穷成这样?连一件像样的冬衣都没有,这件旧棉袍也该换一换了。”当即命仆人取来一袭貂裘送给他。
朱珪一看,顿时来了办法,急忙说道:“好朋友的情我领了,也很感谢你的关心,不过我对别人的财物向来是一芥不取的,平生未尝失掉这个气节。再说,貂裘也只是好看一些而已,如果论御寒,貂裘还不如棉袍呢!我能穿上棉袍已经很好了,你没有看见那路边上、大雪中还有多少人没衣服穿,忍饥受冻,过春节好无着落。他们和我都是人,我和他们相比,已经有天堂和地狱的差别了,我还怎敢不知足呢?你能不能把要赠我的貂裘转赠给他们呢?”
裘曰修听了他这一席话非常感动,也很惭愧,赶紧说:“你真是一个道德高尚之士,我一定谨遵你的教诲去做。”他马上叫仆人把貂裘拿去当铺当了,把所得的钱购买了十几件新棉衣,分送给那些没衣服穿的穷人,使他们能够度过一个温暖的除夕。
朱珪一看目的达到,就告别了好朋友返回。能够让这些灾民穿上新棉衣过春节,他觉着比自己穿上了新棉衣还高兴呢。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