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声音

治理农村滥办酒席,不必自己“带盐”

本文字数:880

□  夏熊飞

近日,一则“贵州毕节一户人家办酒席,食物被挂着工作证人员撒盐‘销毁’”的视频引发广大网友关注和热议。1月31日贵州威宁县通报回应:已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将督促各级各部门严格依法依规履行职责,坚决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当地曾发布通知要求坚决抵制巧立名目、借机敛财的酒席,如搬家、剃长毛、迁坟、垒坟、出院等。(大象新闻)

滥办酒席现象在不少地方都存在,尤其是部分农村地区,更可谓根深蒂固、泛滥成灾,不仅造成了大吃大喝、食品浪费等问题,更加重了民众的人情及经济负担。大家对此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深恶痛绝,但又往往被不良风气裹挟,成为滥办酒席受害者的同时也是“施害者”。

对于滥办酒席有必要加强治理,推进移风易俗,把民众从沉重的人情与经济负担重解脱出来也相当迫切,可像威宁县工作人员这样,在制止当地人滥办酒席时往将出锅的食物中撒盐以达到“销毁”目的的做法,却显然过于简单粗暴,遭到舆论质疑不让人意外。

一方面,为让酒席无法继续往食物中撒盐的举动,造成了大量食品浪费。尽管工作人员前期可能经过多番劝导阻止,撒盐实是百般无奈后的出此下策,可如此严重的食品浪费不仅刺痛了大家的心,更是涉嫌触犯反食品浪费法。另一方面,滥办酒席确实不妥,可毕竟既不违法也没犯罪,工作人员擅自“销毁”酒席所用的食物,也是对他人财物的一种侵害,“撒盐”治滥办酒席与法治理念明显不符。

滥办酒席现象非一日形成,治理也相应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推进移风易俗,职能部门责无旁贷,但应恪守权力边界。要更好运用村规民约、基层自治等手段,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树立模范村、先进个人等方式激励带动更多人主动参与到抵制巧立名目、借机敛财的酒席中来。只有大家对滥办酒席的危害真正形成共识,抵制滥办酒席陋习的观念深入人心,移风易俗的工作才可能收获群众基础进而最终取得成功。

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等做到自觉抵制、拒绝参加滥办的酒席,职能部门在治理过程中采取科学高效的方式方法,树立起先进典型发挥激励引领效应,其实就是治理滥办酒席陋习最好的“代言”,至于工作人员自己“带盐”入户的简单粗暴操作,还是少些为好。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声音 A03治理农村滥办酒席,不必自己“带盐” 2024-02-02 2 2024年02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