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非常悦读

走出独断思维接受多元包容

本文字数:1580

《法律的悖论》 罗翔云南人民出版社

这是罗翔的普法作品,书中通过14个经典案例,让我们体会相互矛盾且合理的立场,透过这些似是而非的“悖论”,帮助我们看清法治的核心,走出法律的盲区,接受多元与包容。

考试公开课火了之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近年一直致力于法律知识、法治精神的普及。继《刑法学讲义》等著作后,2023年12月16日,他的新书《法律的悖论》也在线下首发。同时,以“你的正义就是我的正义吗?”为主题的法律圆桌会在北京举办。本次圆桌会,从主持人到嘉宾,全员“法律人”。中国政法大学的陈碧、赵宏、李红勃和罗翔四位学者参与对谈。

各位学者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现实社会和网络热议的话题,给现场读者带来一次法律世界的深邃思考之旅,引发热议。

对谈围绕罗翔的新书《法律的悖论》展开,这是他花费两年完成的一本书。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会看到类似的热点讨论:法律要讲感情吗?是邪恶才犯罪,还是犯罪才邪恶?自愿被人杀死,凶手算犯罪吗?罢工向老板讨钱,是一种敲诈吗?

针对类似的争议,在新书中,罗翔深入分析法律中14类经典的对向案件,辨析法律中的盲区,揭示法治的核心,并引导读者探讨和思考法律中的悖论。

罗翔的《刑法学讲义》广受好评。与他之前讲案件、抛观点的写作方式不同,《法律的悖论》不仅涉及案件与观点,还展现罗翔思考问题的“脑回路”。他希望让读者看懂法律思维的底层逻辑,辨析情理法的艰难平衡,像法律人一样去思考。

陈碧的研究领域是侦查学、证据学,著有《正义的回响》;赵宏主要研究国家学、比较公法、个人信息权的公法保护等,著有《权力的边界》;李红勃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人权法和教育法,著有《法律通识》。

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哪个更重要?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李红勃认为,近代以来建立了“程序正义”的观念,正义经过理性的环节,让大家摆脱感性或者冲动,让我们置入一种理性化的状态。他认为,通过程序你会发现,法律其实不是满足一种绝对意义上的真或假的绝对正义,而是各方之间寻求一个最大化的共识,选择一个最不坏的结果。“如果没有公道理性的程序,结果的正义如同水中花,镜中月,根本不能实现。”李红勃说。

罗翔提到,法律思维不是慕强思维。他认为,法律人最重要的思维方法,是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那个人,你最接受哪种观点?

“因为你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可能你就是那个最low的人。”他说,“如果你不知道你投胎来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你希望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一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世界?还是即便再low,你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利也能得到保障的世界?”

很多法律人总觉得理性要高于感性,认为民众太过于感性。而在罗翔“以我个人有限的思维”看来,理性和感性是不矛盾的。所以他非常喜欢阿奎那这段话:“凡在理性中的,无不先在感性之中。”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公平和正义的出厂设置。罗翔说,这也是为什么苏格拉底说:“我们不可能灌输正义,我们只能激活大家的正义。”

谈到大众舆论中,总是希望女性被害人以完美形象出现的问题,陈碧指出,这些指责都可能是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陈碧认为,我们如果能够慢慢地接受这些女性的不完美,也许就能够认识到:在性骚扰、性侵案件里面,女性的主体地位。公权力的边界在哪里?赵宏表示,没有授权的就是禁止的。法律保护弱势群体不受到有权者对权利的贬低和侵蚀,这是我们所传达的法治基本意含。权力和权利有明确的边界,对公权而言,没有授权就是禁止的。而对于个人而言,法律没有禁止就是我们的权利。

互动环节,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五季选手许文婷提问:“唐山打人案中,除了增设女性视角,法律对于女性的保护还可以做什么?”陈碧回答,判案落定之后,多讨论多反思。她指出,案件之后,可能法律人或者其他专业人士会一起解决这种困惑和议题。案件过后,新闻上热搜,以后不会就这么消失。“我们应该记住它,这样就找到了这个案件的价值和意义。”  (戚风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非常悦读 B07走出独断思维接受多元包容 2024-02-09 2 2024年02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