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非常悦读

激活正当防卫制度,鼓励人民群众积极行使防卫权

戚风

本文字数:1242

《刑法与日常生活》 张绍谦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电影《第二十条》是国内首部聚焦“正当防卫”议题的法治题材影片,释放了国家支持正当防卫、鼓励见义勇为的信号。而在《刑法与日常生活》一书中,也有对“正当防卫”条款的详细解读——

  片名《第二十条》指的是刑法第二十条,也就是“正当防卫”条款: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制度是法律赋予公民对付违法犯罪者的利器,可惜在现实生活中一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实中正当防卫行为并不少见,但被司法机关认定为正当防卫的案例却少之又少,大多数都被以防卫过当甚至故意犯罪定罪处刑。即使“97刑法”明显提高认定防卫过当的标准,极力鼓励公民勇于行使防卫权,司法效果仍无好转,致使《刑法》第20条长期成为“僵尸条款”。这样的司法既违背立法本意,也引起公众强烈不满。为改变这种局面,2020年9月,“两高一部”联合推出《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同时又连续下发多起指导案例,纠正司法机关一些错误观念和做法,在司法中激活了正当防卫制度,受到了社会公众的称赞。根据《指导意见》和指导案例的精神,要正确处理和认定正当防卫案件,至少要重视做好几方面的事情。

  首先,立场端正明方向,鼓励行使防卫权。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神圣权利,是公民对不法侵害者的反击行为,是正义对邪恶,合法对不法的关系,因此,司法办案人员必须站稳正确的法律立场,时刻注意从维护社会正义、鼓励公民及时反击不法侵害行为、倡导人们积极见义勇为的角度领会立法精神,理解刑法的各项规定。通过具体的司法决定,让人们树立起正当防卫的信心,鼓起制止违法犯罪的勇气,放开正当防卫的手脚,不必过分担心会轻易违反法律规定而招来刑事责任。坚决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绝对不能让不法侵害者借助正当防卫制度得到他们不应当得到的利益。切实防止司法无原则地和稀泥、无论对错各打五十大板、“谁能闹谁有理”等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在社会中树立起浩然正气。

  其次,设身处地论案情,不当事后诸葛亮。正当防卫者面临突发的不法侵害,常常毫无准备,仓促应对,对于不法侵害者的动机、目的、人数、手段、侵害强度、发展方向、可能造成的后果等很难快速冷静作出判断,也很难选择合适的防卫条件,相对不法侵害者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情急之下难免出现判断失误,从而作出客观上看不那么适当的防卫行为。如果在事后进行理智分析,可能会认为当时的防卫行为有些过激、不必要,涉嫌防卫过当;但是站在防卫者当时角度考虑,这种情急下的反应又完全正常,可以理解,任何一个普通公民处在这种情势下通常也都会这样做。(戚风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非常悦读 B06激活正当防卫制度,鼓励人民群众积极行使防卫权 戚风2024-03-01 2 2024年03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