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202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如何缓解“城市病”?应急管理还能做更多

委员就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出建议

胡蝶飞

本文字数:1175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11月在上海考察时要求,要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

  如何更好建立完善大应急体系,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此次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上海市委会主委徐毅松围绕持续深化应急管理改革,就破解其中的堵点、难点,为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  记者  胡蝶飞

  “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正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课题。”在徐毅松看来,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可以保障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已有成果不轻易受到突发状况的威胁,同时也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病”,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全面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才能有效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打造出更具韧性的城市。”徐毅松说。

  “前期,民革上海市委会课题组分别赴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和部分区城市运行中心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同时对北京、天津、重庆、深圳、杭州等超、特大城市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对标应急管理改革目标,应急管理部门应该兼具管理和专业化部门的功能,但部分地方应急管理部门职能发挥离改革初衷还有较大距离。

  徐毅松指出,比如,由于缺乏应急指挥协调的有力抓手,一些地方应急管理部门难以高效发挥专业指挥、物资调配、力量协调的作用。由于部门壁垒和数据标准不一致,造成应急管理部门监测数据不同步、信息缺失和数据整合的困难,一些应急管理部门只能发挥粗颗粒度的预警功能等等。

  “应急部门基层力量和专业人才短板明显,大应急需要的综合性、专业性的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徐毅松说,综合执法效能也有待提升。目前,各地应急立法的创新多集中于安全生产领域,新的综合化应急要求和旧的部门化特征之间的矛盾还比较明显。例如,部分省市执法仍集中在安全生产领域,未延展到协同综合执法,难以满足应急第一现场“打小”“打早”的要求。

  为此,徐毅松建议,在充分发挥议事协调机构统筹作用的同时,突出应急管理部门的应有地位,增强其在安全统筹领域的权威性和协调性。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基层队伍建设。“建议保障基层应急必要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加强应急管理专业性研究,加快培养具备现代化应急技术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徐毅松同时建议,预案应面向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管理规则和操作规程,提升社会安全应急意识。

  “更高质量的城市安全治理,不能等出现问题后才想到要亡羊补牢,应该提早就有预判和防范能力。”徐毅松委员建议,要重视建好、用好应急管理大数据平台,协同各地正在开展的数字建设和数据机构改革,建立大数据分析合作机制,充实应急管理的基础数据库,并与数据管理和应用机构直接对接。通过复合型建模及多场景应用的数字开发,为应急管理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加快推进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形成适应全灾种、大应急要求的制度框架,并将应急纳入属地综合执法机制。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202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A04如何缓解“城市病”?应急管理还能做更多 胡蝶飞2024-03-05 2 2024年03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