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202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梅兵:知识获得更容易的时代,情绪调节、开放协作等能力更为重要

AI时代加强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培养

本文字数:1235

□  记者  陈颖婷

人工智能时代,由于知识和技能获得更容易、更新、更快速,包括责任感、情绪调节、开放协作和交往能力等在内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在今年两会期间带来了代表建议,建议抓紧研究和探索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本土经验和实践路径,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世界和平夯实基础。

本报讯“教育的本质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认为,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人在实现目标、与他人合作及管理情绪过程中所涉及的非认知方面的“软技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提高身心发展水平,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家庭,对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认识均显不足,重认知、重分数的思维还未完全扭转,也缺少政策、制度方面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实施。

梅兵表示,当前全球发展复杂多变,以通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与人的发展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变得越来越容易、更新变得越来越快速的情况下,包括责任感、情绪调节、开放协作和交往等在内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底层素养”和“核心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但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对加强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存在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组织实施缺少科学专业指导、为学生成长提供“情感支持”的能力水平亟需提升等现实和长远问题;社会和家庭亦存在相似问题。

为此,她建议加强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可以将加强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作为国家级重大课题,同时纳入国家层面相关教育政策规划,融入相关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地域间的发展水平、区域特色和文化差异,因地制宜制定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

同时,梅兵建议支持建设一批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试点校、“种子校”、实验区以及示范课程、资源库等,先行先试,探索落地可行、可复制推广的路径举措。据介绍,华东师范大学于2023年牵头发起成立了全国性的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千校联盟”,首批已有各地近500所学校加盟,旨在整合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研究者、专家以及基层实践者等多方力量,形成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共同体,并由此带动社会和家庭相关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除此之外,还要“赋能”教师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提升教师情感素养。梅兵建议将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纳入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全过程,在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增加教师支持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维度指标,例如优化《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中的“师德修养”模块内容,在注重“师德”的基础上加强“师能”建设。针对教师自身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为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能力提升两个方面,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各级教育学院等多方资源,研究设计和组织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国际、国内相关前沿研究与实践项目。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202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A03AI时代加强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培养 2024-03-12 2 2024年03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