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近年来,上海空气洁净度持续向好。目前,上海地表水环境质量也在迈向“最优”。昨天,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作《关于本市2023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记者从会上获悉,去年全年本市办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1281件,累计处罚金额10707万元。
报告显示,2023年上海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稳定,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87.7%(扣除沙尘异常超标天后为88.2%),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3%。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浓度分别为1.0毫克/立方米、7微克/立方米,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
报告称,受秋冬季不利气象条件以及疫情后经济活动恢复、污染物排放增加等因素影响,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略有反弹,分别为28、48、31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上升12.0%、23.1%、14.8%。臭氧(O3)浓度为1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7%。4项污染物浓度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地表水方面,2023年上海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273个考核断面(40个国控断面和233个市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97.8%,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为历年最优。40个地表水国控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97.5%(国家考核目标值为92.5%,继续保持历史最好水平)。
报告指出,本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法规标准方面,本市出台《上海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上海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条例》等地方法规,发布水产养殖尾水排放等标准规范。政策制度方面,上海发布了《关于优化建设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上海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出台支持“工业上楼”专项环保政策,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审批改革方面,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园区扩大到59家,全力做好漕泾综合能源中心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环评服务保障。监测执法方面,本市开展碳监测综合试点,实施基于生态环境信用评价的差异化执法,全年办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1281件,累计处罚金额10707万元。
据了解,今年本市将推进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出台《上海市噪声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24-2025)》,实施新一批宁静小区建设试点。同时,本市将高标准建设“无废城市”,推动形成一批多领域多类型无废建设示范点,建成“一网统管”固废数字化监管平台。
据悉,本市将加强系统保护,持续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本市将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实施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强化河湖水网与湿地统筹修复和整治,加强饮用水源、危险废物等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坚决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除此之外,本市还将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在完善法规标准方面,本市出台《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条例》,修订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治理、饮食服务业环境污染治理、碳排放管理等相关政府规章。同时本市将创新制度政策,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公益诉讼机制衔接,推进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施“环评+”系列工程,围绕空间、区域、产业、项目,推动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区域评估,总结推广临港新片区、一体化示范区、五个新城改革政策,研究制定重点产业环保专项政策包,全面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通过提升监管能力,上海将推进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建设,完善污染源分级分类监管体系,大力推行非现场执法和差异化执法。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