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季张颖
“模拟场景:高境镇某社区‘人民调解庭’现场;
模拟角色:人民调解员、申请人、被申请人、物业人员;角色分配:现场抽签……”
和充满悬疑味道的“剧本杀”的开场有些类似,这是一桩邻里房屋漏水纠纷剧本,但不一样的是,这次的“玩家”,都变成了来自于基层一线的“小巷总理们”……
而这,正是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携手宝山区人民法院、宝山区社区治理学院,探索将已判决案件搬到沉浸式实训课堂,从而为社区纠纷的有效解决提供可行性方案,让法治服务基层治理的一种新模式。
就在近日,首堂关于“邻里房屋漏水纠纷”的沉浸式实训课正式开讲,记者进行实地采访,在沉浸式课堂中找寻践行“枫桥经验”的“司法样本”。
一起漏水纠纷
居村干部角色扮演来“调解”
“今天把几位叫来,主要是处理1号楼朱老师和倪老师家里漏水的问题,具体现在什么情况,你们各自的诉求是啥,在这里可以一起和我们来讲讲。”
“哎哟这个事情我讲过两三次了,今天大家都在,那我索性就敞开再讲讲……”
在宝山区高境镇某社区“人民调解庭”的现场,一场针对邻里房屋漏水解纷的调解实训课正在进行。来自高境镇的4名居村干部作为本场实训课的学员,事前已根据盲抽的角色信息卡,分别确定扮演人民调解员、申请人、被申请人、物业人员等角色,并对应设定了各自不同的人物性格。
“调解”一开始,申请人老倪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自己的诉求搬上了台面。
据老倪描述,发现漏水是在上个礼拜三。“当时我在洗手间,感觉怎么头顶上湿哒哒的,结果一看,发现吊顶有水渗下来,后来到房间里再看看,也有水渗透的痕迹,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楼上老朱家是不是去年装修的时候把墙搞坏了。”
老倪找到老朱家,然而老朱却一口咬定是小区公共管道部分漏水,反过来要求物业赔偿。“我们家里去年装修也是因为楼上漏水,本想着现在装修好,可以舒舒服服住进来了,结果碰到这样的事情。”但是,物业人员小耿通过上门查看,认为公共管道并没有问题,猜测问题还是因楼上漏水所致。
事情一来二去,老朱本就性子急,耐不住物业天天来敲门,产生了对立情绪。无奈的老倪只得找到居委会,希望能帮忙从中协调。
此次漏水事件的事实究竟如何?谁才是责任主体?相关费用又该如何理清?在人民调解员葛老师的组织下,一场实训式的“调解”即将展开……
编写人现身说法
“实训课堂”中找到问题症结
“这是一起已经判决的真实的案件。”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实训课堂上,除了四名进行角色扮演的学员外,还有一名来自宝山区社区治理学院的老师在现场以观察员的角色对实训开展引导。“在这起案件法院审理期间,楼下业主通过司法鉴定,明确是因楼上的责任导致楼下漏水,由此产生了鉴定费、评估费以及修复费用38000余元,一审二审最终支持了楼下业主的诉请,这是法院诉讼的结果。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换个思路,通过调解的方式,能不能让这类社区纠纷化解在基层?”
在实训老师的引导下,作为调解员的葛老师深入“情境”,充分“共情”,“自己家中遭遇漏水,换做谁心里都不好受的。”“原本你们两家人关系还不错的,为了这样一桩事闹到这个地步,实在没必要。”“刚才你们说要起诉,但我告诉你们,起诉到法院也是会产生诉讼成本的。”
现场,“涉事三方”几度因意见不合陷入争吵,“调解员”及时制止,通过情理法融合的调解工作法进一步引导,为调解打下基础。
“邻里漏水纠纷其实是社区矛盾中比较常见的一类纠纷。”作为此次沉浸式实训课的点评专家,这起案例的编写人、上海二中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徐蔚青在现场给予学员点评指导。
徐蔚青谈到,在我国公寓型住宅是比较普遍的居住形式,这种集中式、高密度的居住环境增加了相邻纠纷发生的可能。对此,徐蔚青建议,双方在发生纠纷后可以第一时间寻求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帮助,进行充分沟通协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理性化解争议,避免冲突升级。此外,因诉讼中会产生一定的诉讼成本,相邻双方应当综合考虑实际损失大小、诉讼成本、睦邻价值等因素,理性解决纠纷,避免扩大损失。
为社区纠纷化解找基层路径
将已判决案件打磨成“剧本”
这样的一堂沉浸式实训课,复原的是上海二中院此前发布的《司法服务保障基层治理案件手册》中“已判决”的案例,通过组织培训对象大胆“演绎”,推演邻里房屋漏水纠纷发生的过程,剖析并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为此类纠纷的有效解决提供可行性方案。
上海二中院立案庭副庭长王国侠告诉记者,开展此次探索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基层治理主体找到调处社区常见纠纷的更为灵活的途径。“我们这本手册中涉及的案例就是发生在街道、社区、村委等基层场景中的,从基层治理的需求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涵盖的也都是像违法搭建、加装电梯、高空抛物、垃圾分类等基层常见、多发的纠纷。”
“这次联建,我们与宝山法院、宝山区社区治理学院携手,探索司法服务基层治理的新方式。”王国侠表示,在“模拟演练——专家指导——反复修正”的沉浸式体验模式中,有效提升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依法履职能力和纠纷解决能力。
“法治赋能社区治理将是今年一个非常重要的新亮点。社区有很多工作需要推演、需要模拟、需要场景再现。去年,上海二中院编发了《司法服务保障基层治理案例手册》,在市委组织部的推荐下,我们将其中的经典案例变成了社区治理工作中可预防、可宣传的培训场景,在教学培训中寻找规律,出思路、出教案、出方法,成了第一批获益者。”宝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社会工作党委书记张丽英表示,接下来,要把更多的经典案例变成社区中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方法和解决路径。
相关链接
联建“破圈”
拟建基层治理需求“感知点”
建立法治服务基层治理联建机制,是司法机关贯彻落实公正司法理念,加强法治服务保障的重要举措,是司法力量与社会组织携手联建良好法治环境的生动缩影,也是新形势下推动社会基层治理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的有效途径。
近日,上海二中院与宝山法院、宝山区社区治理学院共同开展“缘法善治 聚力赋能——法治服务基层治理”联建活动,以法治思维赋能基层治理,以基层治理法治化推动上海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活动中,三方共同签署了联建协议。
记者获悉,今后三方将建立组织联建、协同联动、机制联创、活动联办、信息联享五项合作机制,通过联合开展实训课程、建立基层治理需求“感知点”、组织开展党建团建活动、建立治理案例特邀咨询制度、挖掘培育治理典型案例、联合开展治理课题研究等联动举措不断丰富合作内容。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中级法院、基层法院与社区治理主体聚力赋能基层治理的创新尝试,推动中级人民法院进一步发挥司法导向作用,统筹社会解纷资源,创新法治保障措施,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需求,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共同取得社会治理的更多成效。”上海二中院副院长蒋浩表示。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