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徐伟 乔镇江 记者 徐荔
作为文物保护点的宅院多处破损、腐蚀,然而,宅院的产权为私有,难道就任它这样继续损毁?
上海市闵行区华漕镇诸翟关帝庙附近,矗立着一座二层木质古典住宅,它坐北面南,平面呈“一正两厢”三合院式布局,院内建筑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当你第一次见到这座老宅时,一定会惊呼其建造之精美、保存之完好。然而,不久前,它还是多处破损、“灰头土脸”的样子。在修复老宅的背后,是检察机关发挥检察公益诉讼职能作用,为文物保护“添砖加瓦”的故事。
“不可移动文物”多处破损
破损的大门门槛、被虫蚁啃食的顶梁木柱、屋檐木架出现不同程度腐蚀、二楼木门及木质扶手掉漆情况严重,屋内可见多处漏水、渗水痕迹,部分地方白色墙皮已脱落,水泥板裸露……
这是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第一次见到这座古宅的样子。
这处宅院有着怎样的历史?为何如此“灰头土脸”?为了更好对这座古宅开展保护工作,闵行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对这座古宅进行了详尽调查。
据了解,该住宅占地面积约为236平方米,坐北面南,平面呈“一正两厢”三合院式布局,院内建筑为砖木结构(二层)。正屋面阔三开间,进深六界,穿斗式梁架,青瓦硬山屋面。两边厢房为单坡顶,内部结构为草架,是该建筑独特之处。二层楼上,临天井三面均留出一界作走廊,围有花式木护栏。底层厅堂针对的宅院入门建有仪门。该住宅是民国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这处古宅原来的主人张之琦,是民国时期上海诸翟镇小学的校长,后转任敬业中学附属小学主任。1934年,张之琦在《童年月刊》《敬业附小周刊》等多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传授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职业选择。张之琦作为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仍历久弥新,对后世学子的读书择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帮助。
这座宅院是张之琦从幼时至成人所居住的地方,张之琦的教育思想也是在这座宅院从萌芽走向蓬勃发展,并伴随了其一生。可以说,这座宅院不仅是一处不可移动文物,还是张之琦老先生教育思想的传承地。此外,2016年9月5日,该宅院还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点。
召开磋商听证促文物修复
经过检察官进一步调查发现,张家住宅产权属于某物业公司,曾长年作为当地居委办公场所,居委搬离后长期空置。此后,当地镇文体中心与物业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由镇文体中心租用。合同明确约定,因房屋租金未按市场规律确定,承租方定期对房屋进行维护和养护,发现房屋及附属设施、设备发生自然损坏的,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及时维修。
闵行区检察院通过走访调查,明确该住宅虽产权私有,但根据相关法律及租赁合同规定,相关行政机关应当承担起文物保护职责。
随即,闵行区检察院针对该住宅保护不力的问题进行立案并召开磋商听证会,区、镇文物保护部门主要负责人及“益心为公”志愿者参加。
会上,各方围绕张家住宅的使用、产权变更、保护职责归属以及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等情况进行了交流。听证员认同检察机关监督意见。相关部门表示将积极推进张家住宅修复工作。其间,闵行区检察院分管副检察长现场调研张家住宅整改进展情况。
整改完毕后,检察人员与“益心为公”志愿者赴张家住宅,就修复情况进行评估。屋顶部分瓦片已经加固,漏水问题已经解决,顶梁木旁已用钢结构加固,二楼木地板、扶手等均已重新刷漆,消防灭火器配备到位。专门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益心为公”志愿者欣喜地表示,张家住宅目前的修复情况已经足以避免其文物价值遭到进一步破坏,实现了此次维修的目的,起到了文物保护的效果。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