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声音

给情绪找“电子出口”要有风险防范意识

贺成

本文字数:925

  □贺成

  分手后下单一份“失恋陪伴”,将会收获陌生人的悉心开导;备考时购买“云监督”服务,便有监督员时刻盯紧你的学习进度;无聊时入手一只“虚拟蚊子”,店家就开始对你发起“嗡嗡嗡”攻势……据相关媒体报道,近来,五花八门的虚拟情绪商品风靡各大电商平台,销量一路走高。

  情绪消费是需求,社会心态是起点。不难看出,“情绪”成为生意的背后,主要源于现如今生活节奏加快,价值选择更趋多元,青年难免会在各种价值碰撞中产生困惑和焦虑,虚拟情绪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心理慰藉和情感出口。同时,青年一代作为“数字原住民”,随着消费“从有到优”的升级,对情感的诉求越来越高,更加关注商品提供的情绪体验,利用数字技术寻求情感个性化体验服务,这也是表达自我、彰显个性、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

  不过,虚拟情绪商品不同于寻常网购,无需发货,消费者收到的可能是一条祝福、一个表情、一段陪伴,抑或只是一份愿景。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种新业态,“情绪消费”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漏洞:比如,“心灵树洞”泄露消费者隐私,“失恋陪伴”变相提供不良服务……一些虚拟情感类商品打起法律和道德的“擦边球”,不仅违反社会公序良俗,还给青年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不得不提醒青年一代:给情绪找“电子出口”,也一定要找对口子。

  说到底,虚拟商品只能短暂地满足个体被陪伴、被关怀、被安慰的情感需要,很难实现高质量的情感抚慰,唯有基于人际陪伴的,可触摸、可感知、被温暖的亲密关系才能帮青年一代走出情绪泥沼,青年群体一定要把握情绪消费的边界,增强消费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安全底线思维,避免沉迷于虚假情感而不能自拔,陷入数字化情感漩涡而影响理性生活。

  此外,当青年一代追求情绪价值的最大化,商家大胆创新情绪资源挖掘,在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合力推动之下,“情绪经济”正不断解锁出消费新场景,并出现经营失范时,更需要相关部门介入。比如,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更有效的投诉和预警机制,让情绪消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市场风险和消费纠纷;再如,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对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建设更全面、更真实的人际支持系统,帮助他们建立更加自信平和、从容乐观的生活态度。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声音 A03给情绪找“电子出口”要有风险防范意识 贺成2024-04-12 2 2024年04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