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永加
古语说:“师徒如父子”。然而,近期北京邮电大学教师郑某,却因压榨学生被自己的学生举报,受到了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停止教学工作,降岗降级的处分。
教师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师德对于培养合格人才作用巨大。
那么,古代的名师是如何关爱学生,用师德的力量教学相长的呢?
王通注重道德修养
王通,隋末教育家、思想家。他出身于儒学世家,从小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以自己崇高的道德修养和高超的教学水平,赢得了社会和学生爱戴。
王通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求道,而非求利,他要求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据《天地篇》载:“魏征、杜淹、董常至,子(王通)曰:‘各言志乎。’征曰:‘愿事明王,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淹曰:‘愿执明王之法,使天下无冤人。’常曰:‘愿圣人之道行于时,常也无事于出处。’子曰:‘大哉,吾与常也。’”王通就是这样,经常开展探讨式教学,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学习融入到国家意志中去。
王通十分注重教材、教法等的改造与发展。他一生著述颇丰,在隐居教授之余“续孔氏《六经》近百余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经学辅助读物。这些课本在思想内容上加入他的新见解,特别关注历史变迁给社会诸多方面带来的变化,读后可开阔思路,从而多角度深入地钻研学问。王通注重因材施教与兼收并蓄。对于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他的讲说和论证会有所变化,因人而异地加以解释,效果很好。
王通上课注重结合实际讲课,讲授内容通俗易懂。同时,采取与学生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他的学生魏征上课提出了问题,王通不仅做出了回答,还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据《中说·问易篇》载,魏征问:“圣人有忧乎?”王通回答:“天下皆忧,吾独得不忧乎?”魏征再问圣人有疑乎?王通答:“天下皆疑,吾独得不疑乎。”魏征问完走了。王通说:“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董常问为什么对魏征不这么说?王通说:“征所问者迹也,吾告汝者心也,心迹之判久矣,吾独得不二言乎。”董常说:“心迹固殊乎?”王通说:“自汝观之则殊也,而适造者不知其殊也,各云当而已矣,则夫二未违一也。”
由于王通德高望重,爱生如子,教学相长,所以他在黄颊山、白牛溪办学时,门下千人,他讲学的那条小溪也被称为“王孔子溪”。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后来成为盛唐栋梁的很多,包括温彦博、杜淹、杜如晦、陈叔达等大唐开国功臣,魏征、房玄龄、李靖、李密等都向王通请教、学习过,并受其影响。
胡瑗挽救歧途学生
胡瑗是北宋著名教育家,世居陕西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胡瑗屡次科举不中,在吴中以教书谋生。宋仁宗景祜元年(1034年),范仲淹迁知苏州,创建了“苏学”,聘胡瑗任教授。庆历二年(1042年),胡瑗应滕宗谅之邀出掌湖州府学,在湖州9年,教学有方,其所订学规还被朝廷取为太学法。
胡瑗责任心很强,“视诸生如其子弟”。欧阳修称赞他“教学之法最备”。胡瑗联系实际教学,使书本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并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胡瑗的教育方式灵活多样,他把课堂集体教学和课外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他讲课音韵高朗,指意明白,学生都很佩服。他经常与学生谈话,或提出问题,先让学生思考和回答,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或点出朝廷的政事,让学生进行分析。他教导学生要开阔眼界,指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胡瑗曾率湖州的学生游览关中,登高望远,真实感受北方的雄伟山河跟南方秀丽风景的迥然不同。
胡瑗不但指导学生学习,还指导他们锻炼、休息和娱乐。他在湖州州学建立射堂和乐斋,学生除了学习专业,还要学习射箭和音乐。胡瑗在太学时教导学生:“食饱未可据案或久坐,皆于血气有伤,当习射、投壶、游息焉。”每次大小考试之后的晚上,他都让学生集中在首善堂,奏乐唱歌,到二更(约21时至23时)才散。
胡瑗爱学生,还表现在不歧视任何一个差生。在太学执教时,对误入歧途的学生,胡瑗同样循循善诱。据《安定学案》附录记载,有个从广东番禺来开封读书的学生,出身大商人家庭,来的时候父亲给了他很多钱。脱离了家庭监管,又住在校外,在花花世界的诱惑下,他把持不住,就过起花天酒地的生活,很快把钱挥霍尽了,还患了重病,躺在旅馆奄奄一息。胡瑷知道后,就制定了疗救方案:首先警其心,使其知养生术。胡瑷给这学生一本《素问》,这个学生读后,深感后悔,为不爱惜自己身体的荒唐行为而自责。其后,胡瑷向他讲修身的道理,要他洗心革面,用心读书。同时也让他放下包袱,重新开始。这学生本是聪明人,只是一时糊涂误入歧途,经胡瑗这番教导,幡然醒悟,发愤读书,几年后考中了进士。
“学问以变化气质为功”,这是我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要的观点。胡瑗特别注意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举止言谈和仪表风度。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受过胡瑗教育的学生,都有较好的修养,在社会上很有影响力。欧阳修曾评价:“胡氏门生,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可知为先生弟子。”胡瑗弟子中最出名的是北宋理学大师程颐,他也说过:“凡从安定先生学者,其醇厚和易之气,望之可知也。”
程颐曾于皇祜年间在太学从师胡瑗,胡瑗以“颜子所好何学”试题考学生,程颐的“学以至圣人之道”答卷,深得胡瑗赏识。后来程颐成为易学大师,他著作《伊川易传》深受受到胡瑗《易》学的影响。所以程颐对胡瑗极为尊重,在《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记载,“知契独深,伊川之敬礼先生亦至,于濂溪虽尝从学,往往之曰茂叔,于先生非安定先生不称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程颐虽然是周敦颐和胡瑗的学生,但只称呼胡瑗为先生,而对周敦颐则以叔辈相称呼,可见程颐对胡瑗的尊重不是一般。
颜元向学生忏悔
颜元是清代初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主要内涵是“实行、实文、实体、实用”,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他在教学中开诚布公,与学生做朋友,自己错了还敢于向学生忏悔。
颜元教学,最重视六艺的知识传授。他认为“学自六艺为要”,意思是,六艺是实学的根本。用之身,可以强健体魄、陶冶情操、高尚道德;用在世间,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颜元不仅在课堂内教授学生六艺知识,他还常和学生一起到课外参加实训。在实际教学中,又能清醒地对待学习效果。有一次,颜元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射箭比赛。他连发六箭,箭箭射中靶心,学生们在旁一片喝彩。等参加比赛的学生们一一射完以后,颜元发现,学生中成绩最好的也只射中两箭。学生都称赞老师是“神箭手”,颜元却高兴不起来,他更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才能传承学艺。学生们恍然大悟,暗下决心,努力赶超老师。后来,学生李塨成了著名学者,他继承并发展了颜元的学说,他们的思想被称为“颜李学派”。
颜元主持漳南书院时,进行了改革书院教育的尝试。他主张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任其个性张扬。颜元和学生一起“讨论兵农、辨商今古”“习礼、歌诗、学书计,举石、超距、击拳”等,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等全面教育。可见,当时类似举重和拳击的项目已经列入颜元的素质教育清单。
颜元平时还十分重视礼仪教育,他说:“天下无治乱,视礼为治乱。家国无兴衰,视礼为兴衰。”有一次,颜元最小的弟子欧亨在课堂上玩麻雀,颜元严厉批评了他的做法。但欧亨年少顽皮,对老师的批评满不在乎,后来又爬上树去捉那只逃出教室的麻雀。颜元见状,生气地告诉他,朽木不可雕也,并让他不要再来上学。之后,颜元后悔对学生说了重话,并带着学生们去欧亨家里,为自己的态度向其道歉,并在那里上了一节有意义的悔过课,而欧亨也重新返回了课堂。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