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法治青春

从“心”出发 向阳而生

闵行区江川司法所监管与教育相结合,帮助困境青少年回归正常生活

王葳然/汪一璇

本文字数:1903

  □  见习记者  王葳然  通讯员  汪一璇

  未成年人是矫正对象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心智相对不成熟、人格还不健全,但可塑性较强,社区矫正、刑满释放等特殊对象的未成年子女也同样如此。闵行区司法局江川司法所在创建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的过程中,形成了监管与教育相结合的矫正模式,帮助众多困境青少年回归正常生活。

  昔日“问题少年”重返正轨

  今年18岁的小张,是闵行区司法局江川司法所的一名社区矫正对象。小张父亲因患癌症于2019年去世,母亲经精神卫生中心鉴定为智力障碍(三级)。复杂的家庭情况使得小张无心学业而后辍学,并与社会不良人员有所交往,最终因犯抢劫罪于2021年10月,被静安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

  缓刑考验期满后,江川司法所承担了小张的社区矫正相关工作。本着“绝不放弃每一位问题青少年”的理念,江川司法所组建了一支由司法所专职干部、矫正民警、社区民警、矫正志愿者、社工等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力量,对小张展开矫正帮扶,帮助他的生活重新步入正轨。

  在矫正初期,小张对司法所的监管一直怀有抵抗、排斥的心理。为此,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在个别教育过程中通过“朋友聊天”的方式,拉近与小张的距离。处于矫正期的小张每周都需要到司法所报到,但他平日住校,学校和居住地相隔较远,到司法所报到并不方便。为了降低每周报到对小张学业和生活的影响,司法局工作人员特意把报到的时间定在了周五晚上,每次都会叮嘱小张“过来的路上不要着急,路上注意安全”。

  据江川司法所工作人员回忆,有一周报到时,小张染了头发,工作人员便对她说:“咦!你怎么染了个头发啊?”话音刚落,小张的神情就变得既尴尬又紧张,生怕工作人员说出“小孩子染什么头发”之类训诫的话语。但令小张没想到的是,工作人员却说“这个颜色好像和你有些不搭,下次可以试试略深一点的”。听完这话,小张紧皱的眉头缓缓舒张开,面部神色也轻松了许多。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交流沟通,工作人员与小张的距离逐渐拉近,小张的排斥情绪也缓和了许多,愿意主动配合工作人员的矫正工作。

  爱心助学帮孩子重拾信心

  除了在帮教过程中因材施教、因情施策,江川司法所在日常工作中也形成了丰富的品牌项目,比如像“江川爱心助学”项目就给宸宸的家庭带去了希望。

  宸宸的父亲潘某是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对象,曾因触犯法律法规被吊销职业资格证书,无法继续从事曾经熟悉的工作,工作一时无着。社工在实际走访中发现,潘某家中还有包括宸宸在内的两名学龄期孩子。一家人当时只能依靠潘某妻子微薄的收入生活,夫妻俩无力再承担孩子们课外补习的费用。而宸宸的学习成绩较差,为此夫妻俩非常担心。

  针对这一情况,司法所将宸宸列为“江川爱心助学”受助对象。宸宸表示,每周最开心的时间就是周日上午9点。那天,她会早早起床,让父亲将她送到鹤北邻里中心参加课业辅导活动。在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们会积极地帮助宸宸解答学习中的困惑,在平时生活中,宸宸也可以随时通过微信向大学生志愿者们请教问题。宸宸还说“非常喜欢大学生志愿者,生活和学习中的大小事情都愿意和他们分享,把他们当做榜样”。

  通过一学期的课业辅导,宸宸考试成绩突飞猛进,并在期末考试名列前茅。为此,宸宸的父亲给社工及江川司法所送上锦旗“江川助学暖人心,用心矫正育新人”表示感谢。

  用志愿行动回馈社会帮助

  开展教育矫治帮扶是江川司法所的职责,对于受助人来说这也可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结对学生小刘的父亲曾是辖区内的安置帮教人员。由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当年小刘还是一名初中生的时候,江川司法所就与他进行了助学结对。在司法所与爱心企业的帮助下,小刘顺利完成了学业。

  据小刘回忆,他在大一时,就参加了学校红十字会艾滋知识讲师培训班,同时加入了学校志愿队。在大二还通过竞选成为志愿队队长,探访了养老院。“接受爱心企业帮助的同时,我在学校中也可以献出一份爱心。”小刘同时承诺今后还会尽自己所能,积极帮助他人,完成回馈社会的愿望。

  江川司法所把奉献的种子种在了每一位受助的孩子心中,待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爱心便会像星星之火一般,点燃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也是江川司法所创建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的价值体现。这样的案例还有许多,作为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创建单位,江川司法所这支专门从事“未成年社区矫正安帮人员及刑满释放人员未成年子女教育帮扶”工作的队伍,让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青少年、困境青少年重新步入校园,回馈社会。

  江川司法所所长姚文懿表示:“在未来,司法所会积极探索创新帮教形式,在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的前提下,尝试用‘自助式’帮扶形式替代传统的‘送餐式’,通过不定期发布各项适合未成年的活动,让学生及家长自主选择,和其他青少年共同参与,提升帮教活动的接受度和效果。”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青春 B01从“心”出发 向阳而生 王葳然/汪一璇2024-05-07 2 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