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植发经济”非常火热,无处不在的植发广告让很多人产生了“脱发焦虑”。然而,记者发现,植发行业虚假宣传、虚报毛囊、诱导贷款、鉴定难、乱收费、术前换医生、术后纠纷等乱象频发。有些被广告吸引的消费者,最终发现植发效果很难达到机构宣传的程度,想要维权却发现举步维艰。“头等大事”为何维权难?“植发经济”火热背后有哪些隐忧?
距离植发手术已经过去了一年,张女士还是没能拥有自己设想的完美发际线。给她做手术的医疗美容机构曾承诺植发毛囊存活率能达到95%,但现在却告诉她“毛囊生命力不够,他们也没办法”。张女士说:“我感觉实际的存活率远远低于这个数字。种植过的地方很多毛囊没有存活,没有长出新的头发来,感觉比较稀疏。关于存活率的问题我也质问过植发机构,他们说是我本身毛囊生命力不够的原因,但是我才20多岁,连我都达不到这个毛囊存活率,那一开始劝我买的时候就不应该承诺95%的存活率,有种货不对板的感觉。”
苏州市民武先生也有类似遭遇,对他来说,机构承诺的95%的毛囊存活率肉眼可见地没达到,因为头顶区域在两次植发后仍然有大片秃顶。去年,当他再去补植时发现给他植发的苏州新生医疗美容门诊部已经人去楼空。武先生说:“植的没长出来,就没有毛,秃的。在右侧偏中间这个位置,一摸好大一片秃的,用手都能摸到秃皮。我搞成这样都丑死了。后来我找他们服务顾问,她说被开除好久了,好几个月前公司就倒闭了。”
记者查询发现,新生医疗与另外三家国内植发机构被市场称为“植发四大家”,该机构总服务客户资源达20多万人,但在去年关闭了全国所有门店,草草收场。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有些广告容易放大脱发的严重性和植发的作用,存在渲染焦虑的效果,“依据广告法,医疗药品的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也不得说明治愈率或者说有效率。毛囊的成活率能达到95%这样的宣传,显然违反了广告法的有关规定。” (据央广网)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