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近年来,以职业索赔、职业举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私益性职业打假人的出现不仅严重困扰企业、影响营商环境,而且滥用投诉举报、信息公开、复议诉讼等权利,大量挤占有限的行政资源和司法资源。记者日前从相关部门对市人大代表的答复中了解到,打假异常名录中涉及职业索赔人近6000人,2023年以来,全市进入刑事程序的“牟利性职业索赔”类案件共21件,目前7起案件已作出判决。
职业打假呈现“碰瓷”乱象
市人大代表郁非表示,近些年随着打假人的职业化,其打假手段、目的也与立法初衷出现偏差。本是出于规范市场而设的高额赔偿和奖励反而滋生了以“打假”为名的“碰瓷者”,有的职业打假人对某个产品已经索赔胜诉并获得赔偿,又购买该产品以图再次获利;有的职业打假人所购买的食品数量远远超出生活所需。
在他看来,这些充满恶意的举报扰乱了企业正常生产秩序。遭遇到举报的企业每次都要花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来配合相关部门的检查,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和企业形象。同时也败坏了社会风气,浪费了行政资源。
为此,郁非建议,准确理解和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任,完善投诉举报行政执法,加强对消费投诉的甄别和研判,对不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或者不能证明与被投诉人之间存在消费者权益争议的投诉,应不予受理,严厉打击部分职业打假人的非法牟利行为。同时,完善投诉举报信息管理并将职业打假人信息与司法、法院等部门共享,及时发现以打假为业谋取利益的个人或团体。除此之外,规范复议审查,合理进行考核,完善和落实行政复议容错机制,以鼓励行政机关积极履职。
5年对8364家经营主体免罚8亿元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在答复中表示,市市场监管局、市司法局等部门积极推动相关立法。一方面,新修订的《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制定投诉举报异常名录”、“查处以打击假冒伪劣等为名的敲诈勒索违法行为”,在全国地方性法规中属于首创。另一方面,积极向国家部委建言献策、提供案例数据,推动国务院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将职业索赔类行为纳入调整范围。该《实施条例》将于今年7月施行。
市市场监管局、市药品监管局还出台关于依法治理牟利性职业索赔行动方案,重点针对牟利性职业索赔易发多发的餐饮、商超、电商平台等行业,发布10余条经营常见风险点提示,开展集中执法行动,及时发现并纠正企业涉及违法广告、虚假宣传、标识标签、食品许可(超范围从事植物性冷食制售)、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违法行为。
2023年底前出台了市场监管领域免罚清单4.0版和减轻处罚清单,减少企业因轻微违法行为被处罚的顾虑,避免轻易向职业索赔人妥协。自2019年至2024年1月底,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已对8364家经营主体实施了免罚,免罚金额约8.09亿元。
通过更新完善投诉举报异常名录,并推动跨部门共享。市场监管部门通过数据分析形成的异常名录,涉及职业索赔人近6000人,并实现与公安、法院、司法、热线办等有关部门的共享,推动异常名录在市民热线考核、投诉调解、案件审查等方面发挥作用。
数字赋能“职业打假人”甄别预警
据介绍,本市对职业打假人开展了刑事打击。公安部门制定了依法严厉打击“职业打假”违法犯罪行为的执法指引,从取证要点、工作原则等方面明确工作重点,以提升打击效能。市场监管部门加强线索移送,在投诉举报审查过程中发现牟利性职业索赔人涉嫌敲诈勒索、诈骗及违反《反有组织犯罪法》的,及时移送公安部门,已移送10余条。
经统计,2023年以来,全市进入刑事程序的“牟利性职业索赔”类案件共21件,目前7起案件已作出判决。
当前,上海法院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针对职业打假人基于向商家施加压力、进行牟利等目的,反复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进而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法院正在研发构建“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诉讼‘职业打假人’甄别预警”的场景应用。该应用场景依托近年来审判办案系统存储的结构化数据,通过设置筛选规则,及时向立案庭及审判业务庭预警提示诉讼主体疑似职业打假人的信息,为案件审理提供参考。下一步,市高院将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行政复议机关的会商交流,在案件信息、监管信息、投诉举报信息等方面加强互通共享,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对职业索赔行为的有效识别和规制。
市检察院将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政府法制办、市民服务热线办、公安机关、法院等多部门,构建牟利性职业索赔法律监督模型,畅通共享数据信息渠道。以被敲诈商家、敲诈手段、处理结果等形成跨区域职业索赔案件趋势图,建立“职业打假”异常人员档案表,强化对投诉举报的大数据分析,充分运用大数据甄别知假买假、恶意索赔行为。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