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爱拾荒的老人为何走出“垃圾山”成为一名书法老师?关爱外卖快递小哥如何成为社区居民的“爱的约定”?日前,上海市司法局公布首批司法所法治赋能基层治理试点项目。这32个项目涵盖社区治理、“两旧一村”、电梯加装、乡村振兴、营商环境、毗邻区共治等6大方面。记者注意到,“软法治理”成为了不少基层治理的关键词。通过有理有情的“软法治理”,社区中曾经令人头疼的“硬骨头”被一一啃下。
拾荒老人变身社区书法老师
“李老伯总是往家里捡垃圾,楼里被他搞得臭死了。”金山区山阳镇万航苑小区居民们投诉道。
李老伯是小区的一名独居老人,平时经常捡拾垃圾,房屋内堆满垃圾,搞得楼道里臭气熏天。社区民警也多次接到居民报警,楼道内摆放的物品不翼而飞,他也因此成为了万航苑小区的头号难题。
万航苑所在的光明府居民区探索建立了“一会两室”工作机制,成立了“光明议事会”“普法执法联动工作室”和“光明调解工作室”,通过促进自治、法治、共治相结合的方式,协商管理小区事务,老李的问题就是“一会两室”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志愿者为攻克这一社区治理的难点问题,先是采用暗中观察的方法。志愿者经常看见李老伯驮着一大袋纸板和塑料瓶,为了避开地面楼栋紧锁的大门,经常通过地下车库通道在小区各个楼栋间穿梭,生动演绎着一场社区“地道战”。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李老伯正坐在小区里乘凉,嘴里细声嘟囔着什么。于是志愿者走到了他的边上,坐下后和他攀起了家常:“李老伯啊,看你每次都一车车拉纸板去卖,卖去哪里呀?”
李老伯说道:“卖的地方可不确定,回收点价位一直变动,哪里高就去哪里。”
志愿者又问道:“那一车也卖不了多少钱吧。”
李老伯说:“是啊,都是辛苦钱,你们还一直针对我。”
志愿者说道:“李老伯啊,您通过劳动挣钱,我们肯定支持的,但是近期有居民向我们反映,门口的快递不见了,是不是你拿的呀?”
李老伯回答说:“不是!我从来不去其他楼栋拿东西的!小伙子,不能信口开河,我也是个要面子的人!”
志愿者说:“李老伯,我观察您很久了,知道您也是生活所迫才选择捡拾垃圾,但是失主已经录下了您拾取物品的影像。”
李老伯一看狡辩不成,就向志愿者打起了感情牌,诉说生活不易。志愿者回复道:“李老伯,您的困难我了解了,但是拿了他人物品是必须要归还的,要不现在去您家里找找?”得到了李老伯许可后,志愿者陪同李老伯一起回家寻找失物。
一跨进李老伯家门,志愿者惊讶了:“李老伯,你家怎么进去啊,怎么家里到处都堆放着纸板、泡沫、木板,烧起来可不得了!”志愿者于是通知社区民警和物业到场处置。
社区民警了解情况后,敲开了李老伯家门,告知其应按照《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八条,清理家中易燃物品,妥善处理相邻关系。李老伯听后,情绪激动:“我在自己家堆放物品,你们无权干预!消防安全我自己会注意的,不用你们说三道四。”随即把大门一关。
居民区党支部积极主动走访附近居民了解到,李老伯曾是一名人民教师,又是书法老师。
几天后,志愿者又一次敲开了李老伯的房门:“李老师好!”李老伯瞪大了眼:“小伙子,你喊我什么?”“李老师呀!”志愿者回应道。李老伯呆立在了原地,等缓过了神立即把志愿者迎进了门。
“好久没听到这个称谓了,别人都叫我捡垃圾的。”“李老师,我能看看您写的书法吗?”“当然可以。”李老伯跑着小步去卧室取出了他写的书法字。“您写的真好,我可以做您学生吗?”李老伯注视着真诚的志愿者,湿润着眼慢声细语:“当然可以!”
随后,志愿者便和李老伯建立起了师生情,劝说李老伯清理房屋内的垃圾,排除安全隐患。李老伯欣然同意了志愿者的建议,他说:“是你们唤醒了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尊严。”他在居委会光明调解工作室签下了人民调解协议书。
李老伯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清理了家中堆放已久的垃圾,并主动向居委会提出申请,加入志愿者队伍,并在居委会开设了社区“书法小课堂”,他还报名参加了山阳镇社区学校开设的书法课程班,把所学再传授给社区居民。
近年来,山阳镇新建小区陆续建成交付,山阳司法所发挥法治赋能基层治理作用,指导万航苑小区以建立“一会两室”工作机制为抓手,有效开展新建小区综合治理,用“软法”推进新建小区依法治理。
将关爱外卖快递小哥写进“居民公约”
夏天有冰镇矿泉水、防暑药品;冬天有温热的奶茶饮品、棉手套、棉口罩、暖宝宝;雨天必备雨衣……在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尚景园小区门口,有一处“小哥驿站”,为来来往往的快递员们送上补给与关怀。
记者了解到,尚景园小区为公租房小区,租客们为感谢快递员的辛勤工作,自发设置了这样一个补给站。一张桌子、一把伞,支起了一个有爱的小空间。“小哥驿站”的桌子上,有一个放置冰镇饮品的冰柜,里面装着矿泉水、盐汽水等各种饮料,不时有满头大汗的配送员小哥经过,取用饮料后又匆匆离去。
张策策负责尚景园小区的快递业务已有多年,每天从早忙到晚。天气热的时候,一天可以喝掉10瓶水。“平时我们送货时间很紧张,水喝完了也来不及特地跑到店里买,现在进出大门时就能很方便地拿取了,我很感动。”
驿站发起人之一胡星凯介绍,这个“小哥驿站”最初只是楼道里的一个置物架,后来居民们“众人拾柴火焰高”,才有了现在的“升级版”驿站。
“发起这个驿站的初衷,是觉得快递员给大家送货十分辛苦,于是我就和楼道里几位志愿者商量后设置了一个架子,用来提供饮用水、清凉油等物品给小哥,表达一下居民们的心意。”胡星凯说,很多热心邻居纷纷拿来补给物品,居委会也很支持,还帮忙对接了几家爱心机构。在大家的热心支持之下,驿站已经升级到了2.0版,不但驿站中的补给物资更加丰富,关爱快递小哥、热心公益的条款也写入了居民公约。
尚景园小区是上海市首批公租房小区之一。95%的居民为上班族,平时工作繁忙,“快递小哥”群体奔走在小区各个角落,但快递乱放、车辆乱停等一系列环境和安全问题引起了不少住户与快递员之间的矛盾。
面对很多新时代新群体新问题,尚景园居民区想到了通过微规约,即在新江湾城街道新时代《居民公约(指导大纲)》的框架下,广泛组织发动居民自治,逐渐讨论形成了小区自己的《“小尚”居民公约》。
经居民代表共同商议,目前已将“热心社区公益事业”写进居民公约里。在小区各方共建共治共享的公约倡议下,一个个像“小哥驿站”这样的自治项目正在酝酿、推动和发展。
据了解,现在,“小尚”居民公约已经成为了居民的“小区法”,大家有矛盾,先看有没有违反公约。在居民区党组织的带领下,“四海一家亲”“公约讨论会”“闲置银行”等协商平台和自治项目相继形成,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特色项目陆续形成。
此外,为了推动公约深入人心,居民区还成立了公约守护队和公约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小区,及时提醒纠正违反公约的行为,推广公约好做法,让公约治理贯穿于小区治理的始终。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