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重点

立案窗口100%手语服务、提供无偿司法救助……

打开法治通往残疾伙伴的心灵之窗

夏天

本文字数:2801

屈丽娜法官用手语与孩子们交流

吴金平律师正在接待前来咨询的市民

  □  记者  夏天

  在如今的黄浦区人民法院立案窗口,全体干警都持有手语培训证书上岗,每人都掌握了300个诉讼服务专业手语词汇和100句常用手语句子,具备用手语服务听障当事人的能力。立案庭团队负责人屈丽娜说:“手语架起了法院与残疾伙伴们沟通的新桥梁,也逐渐打开了法治通向他们的心灵之窗。”

  在第25个上海助残周期间,记者走近本市两位坚持关爱残疾伙伴的法律人。他们分别是立案法官和维权律师,从提供优质司法服务起步,他们不断在责任与爱的道路上与残疾伙伴们双向奔赴,从而将法治精神不断厚植于残疾群体中。

  法官体验听障小朋友的专项测试“拉近彼此距离,法律并不遥远”

  近日,黄浦法院立案窗口接待了一名和游戏公司发生纠纷的听障儿童。和许多孩子一样,这名听障儿童也会拿父亲的手机玩游戏,结果在某款游戏中,他过度充值,先后累计花出数万元,对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此举被父亲发现后,与游戏公司产生了纠纷,父亲带着孩子走进了法院。

  在法院立案窗口,立案庭团队负责人屈丽娜通过手语与孩子沟通后,释明了这类纠纷背后的法律关系,解答了他们咨询的法律问题。自从2020年该院率先试点在立案窗口推出手语服务听障当事人以来,经过2023年法治为民实事项目的推进,如今这项服务已在全市法院推广开来。

  屈丽娜也是黄浦法院立案庭较早参与手语学习的法官之一。“2022年,我以个人名义报名参加了上海市手语学习‘千人计划’,课程为期2个月,每周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手语内容涵盖聋哑人就医、银行、报警等场景。当时我认识了很多有志于关心关爱残疾伙伴的人,感受到原来在整个社会,有那么多人都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屈丽娜告诉记者。

  但屈丽娜同时表示,学习手语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两三年下来,我们发现要跟聋哑人做到零障碍沟通,还是很困难。有时候我们迫切地想与他们交流,但‘手速跟不上脑子’,能够用手语表达的内容又非常有限。”此时,反过来是听障人士非常友善、温暖地鼓励着屈丽娜,这让她不禁感叹“与其说手语是一种语言,不如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方式”。

  “随着初步掌握手语的法官干警渐成规模,院里意识到,手语不应仅仅停留在立案窗口这一方小小的区域,更可以让干警们走出法院,成为法院与残疾伙伴一道新的沟通桥梁。”

  屈丽娜告诉记者,为了让听障司法服务能够得以长期开展,黄浦法院立案庭组建了一支由青年法官和法官助理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取名“爱力量”,寓意让残障人士在刚性的法律面前感受到司法体验的柔性和温度。黄浦法院的公众号于今年4月专门上线了“诉源治理e空间”版块,并在其间开辟“爱心通道”栏目,聚焦残障人士的司法维权。同时,与区残联共同推出为残障人士提供更优质司法服务的六大举措。立案庭党支部还与上海市第四聋校党支部共同签署了《党支部共建协议》,双方定期举办公众开放日、交流日以及模拟法庭活动,并开设了“心语课堂”,互相上课。“我们教授听障学子们法律知识,他们则进一步指导我们的手语。孩子们还用手语分享歌舞表演。”

  屈丽娜披露的一则细节让记者颇为感动。“在共建中,我们还参加他们的日常活动,例如听障小朋友们的听力测试,我们通过亲身体验,深刻感受到传入他们耳朵里的高低音。”屈丽娜解释,“以此将心比心,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让孩子们不要再觉得法院、法官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更加了解我们的职能,以及法律如何保护、爱护特殊群体。”

  尽管来法院直接打官司的听障人士并不多,他们往往也有专门的法律援助渠道,但屈丽娜表示,“通过手语,我们会尽力了解他们表达的诉求,并在必要的时候,通过诉讼以外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帮助。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一步减少他们在司法领域面临的障碍。从便利当事人的角度出发,逐渐打开一扇特殊群体的心灵沟通之窗。”

  当好残疾人的懂法“老娘舅”  他力争从根源上减少残疾人矛盾纠纷

  “多亏了您啊吴律师,感谢您替我讨回了公道!”这是近年来时常在吴金平耳畔响起的话。2018年5月起,吴金平参与嘉定区残联“阳光绿色通道”,专门为有维权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无偿司法救助,包括法律咨询、文书代写、案件代理、法律宣传等内容。从此以后,他就全身心投入到残疾人维权工作中。2022年,在嘉定区司法局和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吴金平阳光维权工作室正式成立,这是全市首个以律师个人名字命名的助残维权工作室。吴金平通过区残联公布个人联系方式,开启在线法律咨询通道,为需要法律咨询的残疾人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咨询途径。

  每天早上8点一过,吴金平就来到工作室,只要不外出打官司,区残联没有特别工作安排,他都会在自己的办公桌前认认真真为残疾人咨询、写代理词。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他坚持每周一在区残联法援中心值班,当好残疾人的懂法“老娘舅”。有时碰到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吴金平还“送法上门”,入户进行法律援助和调解,甚至多次主动用自己的车接送受援对象及家属往返法院参加调解、开庭。

  婚姻纠纷、遗产继承、民间借贷、劳资纠纷、交通事故……区域内哪里有残疾人纠纷,哪里就有他。记得有一位肢残老人来律所咨询,老人因为儿子不赡养气愤不已,泣不成声。为了安抚老人,吴金平足足花了3个多小时,最终老人脸上露出了笑容。之后,经吴金平多次做工作,老人的赡养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去年春节,为了调解一桩纠纷,吴金平大年三十赶到当事人家中处理相关事宜,初步达成解决方案后才赶回家过年。大年初二一早又带着材料和当事人细谈开庭事项。

  多年的从业经历,让吴金平不仅将法律条文烂熟于心,还会做当事人的倾听者、调解者和最信任的朋友。多年来,他累计办理了近60起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现场值班解答问题超过500小时,多次获赠锦旗与感谢信,连续多年获评区优秀公益律师等奖项,成为助残事业中当之无愧的“法律之光”。

  以阳光维权工作室为平台,吴金平在全区12个街镇着力培养区残疾人“法治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通过“手把手”带教,以系统课程培养的方式,为各街镇的助残员和基层法律工作者传授经验,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矛盾化解、心理疏导等服务。

  同时,他长期以工作室律师的身份进行普法工作,通过普法宣传和法律讲座等途径,向区内残疾人普及与宣讲重要法律法规,从根源上减少因不知法、不懂法而产生的矛盾纠纷,助力打造法治残联、法治嘉定。

  “援助不是施舍,残疾人虽然是弱势群体,但他们靠着自己的双手一样活出了精彩的人生,这样不屈不挠的精神,对我们普通人更是一种激励,这是一场责任与爱的双向奔赴。”吴金平表示,帮助弱势群体,维护公平正义,是他当年选择法律专业时的初心。这个匡扶正义的法律“侠客”,将继续身背法律的“宝剑”在扶残助残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记者也从近日于嘉定区召开的“共享法治、爱满申城”上海市残疾人法宣主题活动获悉,今年,嘉定法治助残将“更进一步”,目前已建成全市首个残疾人法治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将为全市残疾人提供学法普法、法援服务、维权展示和法治文化宣传服务。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重点 A02打开法治通往残疾伙伴的心灵之窗 夏天2024-05-22 2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