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平安

为“不会说话”的生态环境“代言”

——记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研究室

陈颖婷

本文字数:1662

  □  首席记者  陈颖婷

  为了采样被毁坏的林地,他们爬下了160多个数米深的深坑;为了鉴定被盗采的天山雪莲他们跋山涉水来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山头;为了给被偷猎的蟾蜍“伸张正义”,他们一个多月埋头实验室,最终为1万多只殒命的蟾蜍“讨回公道”……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专业,为受了伤却不会说话的生态环境“代言”。

  他们就是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研究室的鉴定团队。该团队成立5年来累计受理案件300余件,覆盖环境损害司法鉴定7大类鉴定领域涉30多个分领域,鉴定人的足迹踏遍了我国三分之一的省市。今年,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研究室获评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从零突破,破解“渣土围城”定损技术难题

  2023年3月,在本市某镇一片80亩的公益林中,鉴定人郭雪艳和同事们穿梭其中,为那片“消失的树林”找寻原因。

  之前,根据卫星拍摄的森林资源变化图斑,林业管护部门发现这片林地变“秃”了。经过现场复核,发现疑似有人在此非法倾倒渣土,并以土地复垦的名义掩饰行为。由于该行为隐蔽性很强,如何对其定性,以及后续的损害赔偿如何确定,都成为了难题。

  郭雪艳在勘察现场时发现,林地中60%的复植苗木已经死亡,剩下的苗木也是奄奄一息。郭雪艳告诉记者,过去此类行为难以被追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用证据论证倾倒的渣土造成了林木的死亡。“现在许多渣土并不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并非‘毒土’。”

  为了了解这些覆盖在林地上的渣土是否就是树木死亡的“元凶”,郭雪艳和同事们爬下了160多个深2米至4米的深坑采集土壤样品。研究团队突破传统,不仅关注土壤化学污染指标分析,而且转向对土壤孔隙度、肥力及生物等指标进行检测。这一突破性的鉴定分析角度,最终找到了林地被破坏的依据。鉴定发现,涉案地块内采集的土样,入渗率超标100%,完全不符合绿化种植土壤要求。

  据了解,入渗率小意味着降雨时,土壤留不住水分,与此同时,植物根系也难以喝到深层地下水,这也会导致林木生长不良乃至死亡。入渗率小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及昆虫的正常活动,影响涉案地块林地土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找到了渣土对环境破坏的有力证据后,鉴定团队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生态修复方案。而科学有效的鉴定意见使得非法倾倒渣土损害林地这一类隐蔽性强的疑难复杂案件得以成功突破,并为切实推进林地损害事实认定、修复方案有效实施、生态损害赔偿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遏制大城市“渣土围城”乱象提供鉴定范式。

  从有到优,多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环境法医”

  相较于传统的法医类、物证类、声像资料“三大类”司法鉴定,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鉴定过程复杂、鉴定对象多样。

  2023年,鉴定人郭雪艳与同事接到了一个委托鉴定,与以往具象的鉴定对象不同,这次摆在团队面前的是一堆黑乎乎的物体。据委托鉴定单位介绍,他们在工作中抓到了一不法分子涉嫌偷猎蟾蜍,现场缴获了一批疑似蟾酥(蟾蜍耳后腺和皮肤腺体的分泌物,常用作中药)的物品。

  郭雪艳告诉记者,蟾蜍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有着重要作用。但仅仅从蟾蜍身上刮下的蟾酥,如何确定偷猎者对环境的危害性,对于整个鉴定团队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为此,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研究室开展了多学科合作。首先通过DNA技术确定了这批送检鉴定材料的线粒体12SrRNA基因序列均与中华蟾蜍一致性最高,检材中均检出酯蟾毒配基和华蟾酥毒基成分,由此确定这批黑乎乎的物质为中华蟾蜍的蟾酥。

  那么确定了受害者后,究竟又有多少蟾蜍遭了毒手?郭雪艳和同事们根据相关研究,获取平均每只蟾蜍可采集鲜浆(蟾酥)量,以及使用铝夹采集蟾酥导致的蟾蜍死亡率,推算出蟾蜍数量约为10700只。再根据损害行为致生物死亡数量和受损后被放生数量,他们又分别计算损害行为致生态环境损害价值,为后期的案件办理以及生态恢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悉,目前,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研究室有司法鉴定人43名,团队创新解决了大量疑难复杂案件的鉴定,他们为地球上不会说话的环境“代言”,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法治先锋”的精神。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平安 A04为“不会说话”的生态环境“代言” 陈颖婷2024-05-29 2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