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求真辟谣

家长追捧的“聪明药”到底是什么?

本文字数:1726

  今天,高考拉开帷幕。而随着各类考试的临近,有家长竟然盯上了“聪明药”。号称吃了提神醒脑提高学习效率的“聪明药”真的这么神奇吗?近日,福建福州、江苏无锡、安徽合肥等地公安部门相继发布提醒,家长和考生应警惕“聪明药”。警方表示,“聪明药”实为“糊涂药”,长期服用会产生药物依赖和耐药性,更可能导致严重焦虑和抑郁,家长务必要认清“聪明药”的危害。

  “聪明药”会成瘾吗?

  据“福州公安”微信公众号介绍,所谓的“聪明药”主要包括利他林、莫达非尼、阿德拉等,具有成瘾性大、耐受性和副作用强等特性。部分人群宣传这些药品能够“提高记忆力”“提高成绩”。

  利他林的主要成分哌醋甲酯与阿德拉的主要成分苯丙胺被列入一类精神管制药品,而莫达非尼在2023年9月由第一类精神药品调整为第二类精神药品。此类药物的共性在于兴奋大脑或帮助集中注意力。由于相关品类药物“奇货可居”,不法分子为追求高额利润,不惜通过国际航班、国际邮件等渠道走私。

  据微信公号“崇明检察”消息,所谓的“聪明药”,不仅不会让人变聪明,相反,会让人失眠、焦虑、头痛、头晕、焦躁不安、神经质、厌食、心情低落、感觉异常、多汗、心动过速等。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成瘾性。

  “为了让孩子能有个好成绩,家长用心良苦,可是给孩子吃所谓的‘聪明药’真的是很糊涂。”警方介绍,莫达非尼非但不能让人变得聪明,反而会严重损害人的认知能力,导致记忆力下降等情况,并具有成瘾性,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危害巨大。研究表明,莫达非尼为一种觉醒促进剂,属于中枢神经兴奋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嗜睡症,同时,其具有潜在的成瘾性与依赖性,滥用可导致情绪不稳、抑郁、狂躁、焦虑等精神症状。不法分子将其包装成“聪明药”贩卖,社会危害严重。

  “聪明药”莫达非尼被重点监测

  此前有媒体报道,一名母亲看到上中学的女儿学习压力太大,通过各种渠道购得“聪明药”后,女孩每天早晨上学前吃一片,两三个月后服药量变成了每天两三片。没过多久,女孩就开始出现严重掉发、失眠、焦虑等,脾气也越来越暴躁。看到情况不对,母亲紧急停掉了女孩的药,可服药成瘾的女孩竟开始自行通过网络找药。母亲怎么也没想到,爱女心切的她竟然亲手将女儿推进吸毒的深渊。

  鉴于此类药物的危害性及滥用趋势,2023年10月7日,国家药监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依托咪酯和莫达非尼药品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将莫达非尼作为药物滥用监测的重点品种,密切关注其滥用变化情况,如发现滥用情况及时报告,必要时采取进一步强化监管的措施”。此前,国家药监局、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目录的公告》,将莫达非尼由第一类精神药品调整为第二类精神药品,自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

  滥用“聪明药”等同于吸毒

  根据已通报的案件可以发现,在国内市场中流行的“聪明药”,多为走私入境。此外,见缝插针的不合法网站也成为此类“聪明药”的温床。更令监管部门为难的是,处于监管范围以外的家长群也助长了此类“聪明药”的传播。

  记者询问多名学生家长,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听说过“聪明药”,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孩子吃了它后“不困了”,甚至“更精神了”。对此,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表示,“这和吸毒没有区别,就像杀鸡取卵。牺牲孩子的身体健康,让他去多做几张卷子,且不说成绩能提高多少,这种交换真的值吗?”

  很多使用者一开始吃一小粒就能“精神一整天”,到后来只有逐渐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药效过后服药者感觉“就像身体被掏空”,往往会处于严重沮丧和疲劳的状态。为了摆脱这种状态,吸食者通常会继续服药,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莫达非尼属于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滥用等同于吸毒。从次生犯罪角度看,莫达非尼的售价往往较高,单片达十几元甚至更高,一些滥用人员为获取毒资会实施盗抢等其他犯罪,严重危害社会治安。

  记者了解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发布提示,我国从未批准过提高智商功能的药品、任何“补脑”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已批准的具有“缓解体力疲劳”“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的保健食品,也不适用于补脑、提高智商和缓解脑力疲劳等。保健品有特定的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及食用量,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要仔细查看。(综合光明网等)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求真辟谣 B06家长追捧的“聪明药”到底是什么? 2024-06-07 2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