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陈颖婷
小时候,广播剧《刑警803》风靡全国,英勇的“刑警803”在杨帆心中扎了根;长大后,他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追随803的脚步来到上海,用所学的前沿生物鉴定技术破解着一个个案件的密码。如今已是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刑事科学技术研究管理中心七室副主任的他,参与经手检验的生物物证超过1万件,为2000多起刑事案件提供关键破案线索,6年来,直接助力破获的疑难命案积案已超40起,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
一件件物证的“密码”被破解,一个个尘封的物证被“唤醒”,因为他的努力,真相不再沉默,正义也不会缺席。
唤醒18年前的物证
18年前,上海一名“摩的”司机在荒郊野外遇害,摩托车被嫌疑人骑走。刑警在附近的小河里找到了作案工具——一把铁榔头。但限于当时的条件,技术人员在榔头上除了提取到被害人的血迹外,无法提取到其他生物物证,对凶手的寻找陷入僵局。渐渐地,案子成了悬案。
18年后的一次命案攻坚专项行动中,这把污迹斑斑的铁榔头摆上了杨帆的实验台面。可是这把榔头曾被凶手扔到一条小溪里浸泡了近一天,滋生的细菌对物证破坏极大,给物证检验带来了极大挑战。之前有同志曾对榔头进行了多次检验,也仅检出残缺的数据,难以作为证据使用,破案难度极大。
面对这件尘封18年的物证,杨帆注意到榔头的木柄上缠绕了一圈黑色胶布,一个大胆的想法闪过:胶布的内侧紧密接触木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的冲刷和细菌滋生带来的影响,而且嫌疑人在缠绕过程中极有可能粘到自己的皮肤。可否考虑从胶布内侧着手?他将这段黑胶布拆下,用新方法逐一尝试提取……终于他和同事从其中的两小片碎片上,成功提取到单一而纯净的生物物证信息。信息录入数据库不久,就比中了凶手。办案部门根据这条线索迅速行动,一周后将嫌疑人捕获归案。
在工作中,杨帆积极打磨生物物证检验技术,不断升级破案战法,为破获命案积案提供核心技术力量。自2018至今,他利用生物物证检验技术共直接助力侦破命案积案47起,并为其他37起命案积案精确缩小了侦查范围。
在一平方厘米中找寻真相
在许多电视剧中,法医出现场时身穿笔挺的西服。“真实的法医出现场和电视剧完全不同。”杨帆告诉记者,“我们总是风尘仆仆,哪怕是深夜凌晨,也必须迅速出发,所需勘查的现场可能在街巷民房,也可能在田野之间。”而各种高度腐败的尸体以及蛆虫更是杨帆和同事们司空见惯的。
杨帆说,每次提取物证前,他都会在脑海中模拟受害者和凶手的行动轨迹,判断他们可能会接触到的物件。“我们提取物证时尽量细致,常常是扣着一厘米一厘米的检测。”杨帆说。
1997年5月7日,在上海青浦区淀山湖畔的一个绿化带内,发现了一具无名女尸。死者衣着完整,头部及胸部压有一块重达60多公斤的大石块,因为脸部被石块砸烂,加之当年的技术限制,死者身份无从判断,案件也因此成为了无被害人身份、无嫌疑人身份的疑难案件。
案件到了杨帆手上,除了当年保存的死者的生物物证,现场唯一留下的物品,是一只装有女性衣物的旅行包。为了找到案件突破口,杨帆将衣物中可能留下生物物证的部分,剪成了100多片1平方厘米的布片。终于在这些布片中提取到了除被害人之外的两枚男性特有的生物物证,除其中一枚来自被害人的丈夫外,另一枚正是来自重点排查对象马某。
马某被抓后交代,死者一直纠缠自己,最终不堪其扰,用拳头将其打死。一桩悬了24年的命案终于尘埃落定。
助力213个家庭团圆
除钻研物证鉴定破案外,杨帆还总结了亲缘鉴定中的数据规律,经缜密地思考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自行设计研发了一款复杂亲缘指数计算软件,带领团队为涉拐妇女儿童、流浪迷失人员做亲缘关系认定,为213个失散家庭破镜重圆提供了科学依据。
63岁的胡先生,现住在黄浦区,小时候养父母就告知他是从孤儿院领养来的。“这么多年,找到亲生父母一直是我的心愿,但慢慢觉得不可能了。” 2021年7月,胡先生了解到上海警方可以帮市民免费采血,在全国比对寻亲,便来到刑侦支队采血。
杨帆克服寻亲人父母均已去世,无法提供基因基础信息的困难,创新思路,利用寻亲人兄弟姐妹的基因型重建已故父母的基因型,再通过关键技术确认亲缘关系,找到了胡先生的亲人。“63年了,哥三个抱在了一起。”这是公安部“团圆”行动以来,上海失散时间最长的一家人。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