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重点

从长兴法庭审判点“变身”“长江第一庭”,10年间——

在生态沙洲书写司法为民的时代故事

季张颖

本文字数:2930

横沙法庭的法官穿梭于岛上各处,为居民们办理案件

  □  记者  季张颖

  “今天大风大雨天气,轮渡又停航了。”见飞溅的雨珠落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横沙法庭负责人王彪起身合上了窗户。

  远处渡口的海堤灯塔,在风雨中朦胧成一幅独属于横沙岛的烟雨画卷……

  这样的“孤岛”剪影,对王彪来说,再熟悉不过。

  作为上海崇明三岛中唯一一个没有陆路连通,进出只能靠轮渡的地方,10年前,为了解决岛上居民出岛打官司的困境,崇明区人民法院将法庭搬到了岛上,建成了上海规模最小的一个人民法庭。

  从坐着轮渡每周上岛开庭到驻岛办公,从仅有两人的组合到6人“配置”,从基础审判职能延伸到可实现私人订制的司法服务菜单……10年来,在这片被称为上海最后的“生态留白”的秘境里,“变化”成为司法守护这座小岛所有故事里最核心的关键词。

  时值横沙法庭成立10周年之际,近日,记者再度登上这座小岛,聆听“迷你”法庭和这座海岛的司法为民故事。

  首个建在村居的巡回法庭

  “父亲在世时,一直和我一起生活,多分一点也是应该的。”“同样是儿子,怎么说也应该均分才是……”

  这是一起涉农村宅基地房屋分家析产、法定继承的纠纷,家住横沙乡的两兄弟在父亲去世后,因为父亲遗留份额的分配问题而闹上公堂。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样的一次庭审,出现在永发村的巡回法庭里。而这,也是崇明法院首个建在村居的巡回法庭。

  “为了延伸司法服务的触角,早在4年前,我们就将驻村法官工作室搬到了永发村,村干部将家里的客堂间一隅,专门辟出作为驻村法官工作室的‘窗口’。”横沙法庭法官沈天伦告诉记者,虽然法官工作室布陈简陋,却也在这几年间,实实在在解决了不少基层老百姓的法律难题。

  如今,村居法官工作室已经在崇明全岛各村实现了全覆盖,为进一步延伸人民法庭司法服务的“神经末梢”,作为村居法官工作室的“升级版”,上个月,一个集巡回审判、法治宣传、多元解纷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瀛在无讼·永乐法治空间”在横沙岛应运而生。

  这起发生在两兄弟间涉农村宅基地房屋分家析产、法定继承一案由此也成为该法治空间落成后的首案。结合案件的审理,横沙法庭法官还为现场村民带来了一堂有关农村宅基地房屋继承的家门口法治课。

  而在今年的世界环境日当天,由崇明法院集中管辖环境资源案件的陈家镇法庭和案发地属地法庭横沙法庭联合组成合议庭,开展了一次特殊的生态巡回审判,就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巡回审判结束之后,法官还在现场化身“法治宣传员”开展“盲盒”普法,提升了普法宣传的趣味性。

  “尽管我们不是集中管辖环资案件的审判部门,但是在生态司法的大格局下,属地法庭也是其中重要一环,我们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延伸生态司法触角,更能促进环资案件的源头治理。”王彪表示。

  特殊的端午节和一次“假日法庭”

  “今天开庭审理原告某某诉被告某某等法定继承一案,所有家属都到齐了对吧……”

  这是王彪此前办理的一起纷繁复杂的法定继承案件的庭审现场。案件的复杂性在于其中不仅牵扯多名当事人,还涉及到转继承及代位继承问题,需要平衡各方利益。

  更为现实的困难在于,案件中几名当事人常年生活在上海市区,平日并不回横沙岛,为方便所有当事人出庭,王彪与所有家属商定后作了一个决定:假日开庭,时间就放在端午节的第一天。

  “‘假日法庭’是我们横沙法庭探索的一项司法为民创新服务,旨在便利确有正当理由无法在正常工作时间出庭参加诉讼的案件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王彪表示。

  而在“假日法庭”之外,“夜间法庭”同样让司法服务在横沙岛“不打烊”。“平时我们的干警们都是驻岛办公,每周五才离岛回家,而我们岛上不少村民是在长兴岛上班,白天回岛也不方便,因此我们就乘着傍晚时分组织开庭。”王彪说。

  以此为触角延伸,由横沙法庭党员同志组成的海“枫”法律服务队,也充分考虑岛上村民农忙及作息的属性,在横沙岛上开出了“法治夜市”和“法治早市”,为村民带去了第一线的普法讲座和法律咨询服务。今年以来,“海‘枫’送法”活动已开展10场,覆盖1100余名干部群众。

  王彪形象地说,如今在横沙岛,司法服务的菜单完全可以实现“私人订制”。“今年休渔期,我们还专门针对常年出海打鱼的渔民开出了纠纷化解的绿色通道以及普法宣传的定制课包,将长江禁渔、非法捕捞等法律干货送上渔船,受到了渔民们的欢迎。”

  三所一庭合力打造“解纷朋友圈”

  前段时间,横沙岛上发生一起民事纠纷,一名承包果园的私人老板因经营不善拖欠农户租金不给,纠纷闹到了村里,双方对抗激烈,村干部找到“三所一庭”,希望由民警、调解员、律师和法官一道出面,为化解矛盾搭建平台。

  “在调解现场,作为法庭一方,我们对这起纠纷中的法律问题予以了解析,指出在合同生效后,承租方支付租金是其主要义务,这是法律规定的核心要求之一。”

  王彪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三所一庭”结合各自职能做了进一步明晰,指出合同贸然解除对于承租方而言损失惨重,对于农户而言也很难从根本上收回租金。“因此我们建议给予一定回收租金的‘蓄水期’,待果园果品成熟上市后收回成本,再行限期清还租金。”最终,双方接受了这一调解方案,就地签署了调解协议。

  像这样的故事,正是横沙岛通过“三所一庭”合力打造基层解纷“朋友圈”实现诉源治理的一个缩影。

  在此背景下,近日,“南菁心港·三所一庭  永发村多元解纷点”正式揭牌成立。作为聚合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和人民法庭等多方解纷力量的矛盾化解前沿阵地,“永发村多元解纷点”进一步延伸解纷触角,聚焦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以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等方式,为群众提供一揽子解决涉法涉诉问题服务,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为了凝聚治理合力,在党建引领之下,横沙法庭还牵头建立“庭所共建”,与横沙派出所、司法所开展座谈交流,及“调解员法律素养培训”专项行动,针对人民调解员在调解活动中常见的纠纷开展专门辅导,以期更好推动基层治理。同时,横沙法庭还在今年创新开展对话村书活动,向村居干部问需问计,有针对性地做实做优村居服务工作。

  “而针对辖区注册型企业聚焦的横泰经济开发区,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会选择典型案件到园区进行巡回审判,同时通过建立横沙法庭驻横沙乡商会法律服务站,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常态化的司法服务和保障。”王彪告诉记者。

  从长兴法庭审判点到“长江第一庭”

  翻开横沙法庭扉页泛黄的历史册,2005年5月,长兴、横沙两岛从宝山区划归崇明县,在这之后漫长的10年里,横沙岛作为崇明法院长兴法庭的一个巡回审判点,长期由一名书记员驻岛办公,法官每周一天上岛开庭,这一历史在2014年6月终结。此后,万里长江的第一座人民法庭落户横沙,而今又是走过了10年光阴。

  经历了两个特殊的“10年”,一代又一代横沙法庭的法官们都觉得,和横沙有一种“特殊的缘分”。

  “横沙岛现有户籍人口3.3万余人,注册型企业3.3万余家,法庭成立之初,只有一个庭长一个书记员,如今我们已经有了2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3名书记员。”在王彪眼里,这是法庭这10年间最直接的变化,而更多的变化藏在司法为民的故事里……

  “以前停航的时候,横沙岛就成了一座真正的‘孤岛’,如今,有我们在这里驻岛办公,加上互联网法庭的建设,停航的轮渡,并不会让这里停摆。”王彪说,用司法守护这座小岛,是他们肩负的使命,这一使命,打破了交通的梗阻,缩短了与基层的距离。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重点 A02在生态沙洲书写司法为民的时代故事 季张颖2024-06-18 2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